近期,荒野求生赛事在网络爆红,组织者与参赛者通过惊险场景收割流量,看似“双赢”的背后,也暗藏安全、生态、竞技精神异化等隐忧。如果任由生存挑战沦为流量生意,这场以“征服自然”为名的竞赛,就将误入迷途,甚至走上一条不归路。
赛事组织者常以“零经验”为卖点,吸引素人参与极限挑战。湖南某赛事中,唯一女选手因营养不良晕倒送医,其参赛14天暴瘦至“皮包骨”的惨状,暴露出主办方对参赛者健康管理的漠视。更令人心惊的是,此类赛事多选址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即便配备了救援人员和医疗支持,但受条件所限,一旦出现突发状况,也很难保证万无一失。比如,当选手误食毒草或遭遇野兽袭击,所谓“挑战自我”则会演变为生死赌局。这种以生命为赌注的流量游戏,本质是商业逻辑对人性底线的践踏。
赛事举办地还多为生态敏感区,参赛者的扎营、取火、排泄等行为,对脆弱的生态系统构成持续干扰。张家界七星山赛事中,选手为搭建庇护所砍伐树木,为取水污染溪流。讽刺的是,主办方常以“亲近自然”为宣传点,却刻意回避其行为对生物栖息地的侵扰。这种“征服自然”的叙事,实则是将生态资源异化为流量道具的短视行为。
荒野求生的核心应是锤炼生存智慧与团队协作,但流量逻辑已将其扭曲为表演秀。部分赛事设置“晕倒送医”“强制退赛”等戏剧性环节,刻意制造冲突以吸引眼球。选手为博取关注,不惜夸大危险程度,甚至编造虚假经历。这种将生存危机娱乐化的操作,不仅消解了竞技精神的严肃性,更向社会传递错误价值观。当“绝境求生”沦为流量密码,真正的生存技能反而被边缘化。
不可否认,荒野求生可以磨练参赛者,也可以帮助普通民众树立敬畏自然的态度,提升独立自强的信念,还能通过互联网传播为更多人提供精神食粮。但要让这一赛事在正轨上前行,彻底摆脱“求生意”的质疑,相关部门需要从三方面重构规则:首先是安全,要强制要求主办方配备专业救援团队,建立参赛者健康评估机制,杜绝“零经验”参赛的野蛮模式;其次是生态,划定赛事禁入区,引入生态补偿机制,将环保条款纳入赛事合同;再则是价值,剥离流量捆绑,回归生存技能与团队协作的考核标准,避免“表演式求生”的恶性循环。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本应充满敬畏。当“求生”变成“求生意”,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森林的宁静,还有对生命与自然的尊重。唯有重建规则与敬畏,才能让这场关于生存的竞赛,走得更稳更远。(胡波)
来源:新华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