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11月19日在社交媒体上宣布“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是一场持续了50天、震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激烈博弈。
![]()
这场冲突的起点,是9月30日荷兰政府动用一部70多年前制定的冷战时期法律《物资供应法》,强行冻结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罢免中方CEO,并托管其99%的股权。 结局,是荷兰在中国精准反制与盟友压力下不得不“悬崖勒马”。
冷战法律的首次启用
荷兰政府此次干预安世半导体的法律依据是1952年颁布的《物资供应法》,这部法律旨在确保战时或紧急状态下关键物资的供应,在过去70多年里从未被实际启用过。
荷兰政府称其决定是基于安世半导体出现“严重治理缺陷”的“急迫信号”,对何为“缺陷”未给出具体说明。
![]()
安世半导体原本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的半导体部门,后来成为恩智浦的标准产品业务。 2017年,中国闻泰科技以27.5亿美元收购该业务,并更名为安世半导体。 到2024年,闻泰科技已全资控股安世半导体,也因此被卷入美国对华科技遏制的漩涡中。
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 2025年9月,美国发布“穿透规则”,将出口管制范围扩展至“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 作为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立即受到这一规则的影响。
荷兰法院10月14日公开的文件显示,美国与荷兰曾就“穿透规则”进行过协调沟通。 美方向荷兰提出,安世半导体若要免受“穿透规则”制裁,就需要更换中方首席执行官并“调整治理结构”。
美国刚发布新规则,荷兰就迅速对安世半导体采取行动,时间上的高度同步引发外界对两国配合的猜测。
![]()
中国的精准反制
面对荷兰的干预,中国的反应迅速而精准。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其从中国出口特定元器件。
这一措施直接命中安世半导体的要害,其近80%的产品需要在中国进行封装测试,中国区的营收贡献占公司总营收的48%。
出口管制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切断了安世半导体的全球供应链。 作为全球最大的基础型芯片制造商之一,安世半导体年产量超过500亿颗芯片,是汽车电子领域的重要供应商。 中国的反制措施立即引发了欧洲汽车产业的震荡。
10月14日,中国进一步调整稀土出口配额,对半导体制造必需的重稀土实施严格管制。 稀土是支撑半导体设备精密化、材料高性能化的关键基础材料,这一措施使荷兰的光刻机也面临“无土”困境。
![]()
10月23日,安世中国宣布恢复对中国本地客户的半导体产品供应,但所有新订单必须以人民币结算,不再接受美元或其他外币支付。 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中国客户的供应链安全,还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欧洲汽车业的压力
中国的反制措施迅速产生连锁反应。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车规芯片的重要供应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宝马、大众、奔驰等欧洲汽车品牌。 出口管制导致安世半导体全球芯片供应量锐减六成,欧洲汽车产业面临严重的“缺芯”困局。
德国大众、奔驰、宝马等车企一度面临停产风险。 业内分析指出,若芯片断供持续10-20天,可能引发欧洲汽车业的大规模停工。 这一局势迫使欧洲国家介入施压。
德国、意大利等国要求荷兰在11月10日之前解决问题,否则将推动由欧盟接管安世半导体,以确保供应链安全。 欧洲汽车产业的脆弱性在这场危机中暴露无遗,它们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远超表面所见。
![]()
10月29日,安世荷兰通知客户,停止向中国工厂直供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核心材料“晶圆”,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供应链危机。 这种“自损八百”的做法,反映出博弈各方的激烈对抗。
美国的角色转变
在这场争端中,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 10月30日,中美双方元首在韩国举行会谈,就安世半导体问题进行了沟通。
会谈后,美方承诺将“50%穿透规则”延迟一年实施,使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失去了法理依据。
这一转变让荷兰政府陷入尴尬境地。 荷兰海牙战略研究中心战略分析师贝内代塔·吉拉尔迪指出,“这种事在欧洲从未有过先例”,并警告荷兰不要“引火烧身”。
![]()
11月1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符合条件的相关出口予以豁免,允许部分恢复出口。 这一决定体现了中方在处理危机时的理性与克制,既维护了自身利益,也顾及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
中方明确强调,造成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混乱的源头在荷兰方面,责任也应由荷兰方面全部承担。 这种明确的责任界定,为后续谈判奠定了基础。
荷兰的退让与反思
面对中方的坚定立场和欧洲盟友的压力,荷兰政府开始寻求退路。 11月7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公开表态,准备向中方归还安世半导体的完整控制权。 11月13日,他再次表示荷兰政府代表团将前往中国,寻求解决安世半导体问题。
这场由荷兰引发的“安世风暴”,将卡雷曼斯的政治前途拖入不确定区。 荷兰政府内部对如何处理这一危机也存在分歧,反映出荷兰在中美之间平衡外交的困境。
![]()
荷兰学者奥弗贝克在分析这一事件时指出,案件中不仅存在美国对荷兰的一般性施压,还有更直接的美国干预。 荷兰政府、经济部和外交部与美国政府之间,就安世半导体进行了具体的沟通。
然而,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坚称荷兰是自主做出决定,否认存在外部压力。 这种表态与已知事实的矛盾,凸显了荷兰在危机中面临的尴尬处境。
这场博弈最终以荷兰的退让暂告段落,但安世半导体事件会成为个别案例,还是开启全球供应链争夺的新模式? 当国家力量越来越多地介入商业活动,企业全球化运营的规则正在发生怎样根本性的变化? 半导体产业的未来,是会更加全球化,还是走向区域化分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