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几年芯片卡脖子的事儿闹得大家心烦意乱,EUV光刻机那玩意儿基本被ASML一家捏着,中国想造7nm以下的高端芯片就得看别人脸色。结果2022年10月19日,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团队直接在Nature上扔了个炸弹——一种集成化的元成像传感器芯片,英文叫meta-imaging sensor,中文大家叫它元成像芯片。这东西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这不就是给芯片制造另开了一扇门吗?
先说这芯片到底干了啥。传统相机、手机镜头、显微镜啥的,都得靠一堆精密透镜死磕像差,稍微有点装配误差或者温度一变,成像就花了。光学大佬们一百多年了都没彻底搞定的事儿,戴琼海团队直接换了个路子:不跟像差硬刚,而是让传感器自己长脑子。
他们把一个编码微透镜阵列直接贴在CMOS传感器上,再用压电陶瓷让这阵列高速抖动,25次扫描就把四维光场信息全抓进来。然后用自己写的波动光学算法,把每条光线该去哪儿就给它数字搬回去。说白了,就是把过去光学工程师在物理世界里抠到吐血的校正工作,全扔给芯片算了。
![]()
实验数据摆那儿:用一个3D打印的塑料单透镜,成本不到1美金,配上这芯片,拍出来的照片边缘分辨率比几万块的单反镜头还高,景深直接拉到几十倍。镜头前裹几层保鲜膜故意搞严重像差,传统传感器直接瞎,这芯片照样给你清清楚楚。80厘米口径望远镜上用它,视场从40角秒干到1000多角秒,基本把激光导星系统甩了几条街。
这才是真牛逼的地方:它把“感知”和“校正”彻底拆开了。以前你得先造完美镜头才能拍好照片,现在反过来,镜头随便造,芯片来擦屁股。这逻辑放到光刻机上,简直太致命了。
EUV光刻机最贵最难造的部分,就是那套投影物镜,得几十片非球面透镜,表面误差得控制在皮米级,热飘一点点就废。ASML里面还得塞上千个微执行器实时调位置,成本直接爆表。元成像芯片证明了一件事:像差校正完全可以不靠物理死磕,交给下游传感器用计算暴力解决就行。
要是把类似架构做到晶圆端,让传感器直接记录EUV光通过物镜后的真实光场,然后数字重构完美图案,那投影物镜的制造难度能降好几个数量级。甚至光源功率都能降,因为你允许更多散射和吸收,反正芯片能算回来。这不就是把光刻机最卡脖子的部分给降维打击了吗?
当然,有人会说EUV是13.5nm极紫外,可见光是几百nm,能一样吗?原理上完全通。戴琼海团队2024年已经把类似思路做到短波红外了,往更短波长走只是时间问题。而且这芯片本身就是标准CMOS工艺做的,根本不用EUV造,它却能从光学成像环节把整个产业链给撬动,这才是最骚的操作。
![]()
2023年7月,团队核心成员直接出来创业,成立了元潼(北京)技术有限公司,首轮就拿了小米战投和启航投资几千万。钱主要砸医疗内窥镜、手机模组、遥感载荷这三个方向。2025年了,公司还在低调迭代,官网上能看到他们在被动扫描、单目深度估计这些核心算法上又拿了一堆专利。医疗内窥镜已经能把镜头部直径砍40%,分辨率还不降,手机端单镜头能干到十亿像素级别,遥感卫星那块也在跟几个院所对接。
说实话,这公司现在还没爆雷区的大新闻,但方向太对了。手机厂商最头疼的就是镜头模组又大又贵,元成像直接让塑料镜头都能打败玻璃堆栈,小米投它不是没道理。医疗内窥镜更狠,本来医生得把粗管子塞病人身体里,现在管子能细一大圈,病人遭的罪直接少一半。
回到芯片制造这事儿,虽然目前没人公开说元成像已经进光刻机了,但圈里人都知道,这条路是真能走。光刻机本质上也是个投影成像系统,元成像把成像的容错能力拉到这么高,等于告诉大家:咱们不一定非得把物镜做到完美无缺,可以把难度后移,用中国最强的计算和传感器能力来补。
![]()
现在国内芯片突围主要有三条路:Chiplet、光子芯片、还有这条计算光学+元成像传感器。Chiplet是搭积木,短期最现实;光子芯片是换赛道,长期最颠覆;元成像这条最阴,最像降维打击,它不跟你玩制程竞赛,直接把光学系统的天花板给掀了。
2025年了,EUV还是被卡得死死的,但元潼这帮人还在闷声干大事。戴琼海团队今年又在Nature Methods连发两篇,把元成像思路用到超分辨显微镜上,拍活细胞拍得飞起。说明这套架构还在快速进化,离真正上大场子只差一个爆点。
说句大实话,这技术要是真能进光刻领域,哪怕只解决一部分像差校正问题,也够ASML喝一壶的。更别说它还能先在消费、医疗、工业这些市场把钱赚了,再反哺芯片制造研发,形成正循环。
![]()
现在的情况就是,三条路都在跑,谁先跑通7nm以下高良率量产,谁就赢。Chiplet已经看到希望,光子芯片生产线也在建,元成像这条目前看起来最科幻,但万一哪天真在EUV波段验证成功了,那才是真的要命。
反正我个人是挺看好这条路的,因为它最符合中国当前优势:传感器、算法、计算力,我们都不虚。真要等到那天,估计ASML得原地裂开。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卡脖子的时候,别老盯着人家那条路死磕,有时候换个维度思考,直接把问题给解构了,比硬刚管用多了。清华大学这波操作,确实给整条产业链都点了盏灯。未来三年,盯着就行,答案快出来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