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位“学术骗子”,简直是把所有人耍得团团转!
11月19日,央视一纸通报如同惊雷炸响,将江苏科技大学的声誉瞬间击穿。谁也没想到,一所被寄予厚望的重点本科院校,竟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被一个仅有高中文凭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
此人不仅堂而皇之地站在讲台上授课,指导博士生科研,甚至还在谋划冲击中科院院士资格。如今骗局败露,他已被学校开除,同时由警方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原本以为事件到此为止,等待司法程序即可。可未曾料到,官媒随后披露出的背景信息,令人瞠目结舌,内幕之复杂远超想象……
![]()
多人举报揭开“天才科学家”的画皮
这场风波的起点,是2025年9月一封匿名寄往江苏科技大学的检举信。随着“高中学历博导”郭伟的身份崩塌,舆论迅速沸腾。
公众的愤怒并不单纯源于对欺诈者的鄙夷,更在于对高等教育体系如此脆弱的信任机制感到心寒。细究郭伟那份堪称“完美”的简历,其设计之巧妙,精准命中了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中的软肋。
![]()
他首先宣称自己是1994年陕西省高考状元,总分高达685分。这一光环在中国教育语境下极具吸引力,足以让多数高校趋之若鹜。
然而稍加查证便可发现破绽:当年陕西高考状元另有其人,且1994年尚未实行标准化计分制度,所谓的“685分”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
![]()
讽刺的是,这样一份漏洞百出的履历,却无人质疑,反而被校方全盘接受,视若珍宝。
最令人咋舌的是他虚构的“国际化学术履历”——西安交通大学本硕毕业、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学位、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经历。
![]()
这条路径恰好迎合了国内高校对“海归背景”的盲目崇拜。尤其是德国国家科学院,作为全球公认的顶尖科研机构,其研究人员名单公开透明。
只要有人肯花几分钟发送一封核实邮件,整个谎言就会当场瓦解。
![]()
但现实却是,相关部门选择了沉默与放任,人事审核流于形式,宁愿相信一张印刷精美的简历,也不愿付出最基本的验证成本。
而那个所谓的“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头衔,则更是直击当下人才称号乱象的核心痛点,也成了郭伟身份包装的关键一环。
![]()
众所周知,近年来境外各类“院士”评选已近乎失控,真假难辨,甚至形成了隐秘的利益链条。
郭伟显然深谙此道,利用一个来路不明的“外籍院士”名号,为自己的形象完成了最后的镀金工序。
![]()
就这样,他顺利进入江苏科技大学任职,在讲台之上稳坐两年,期间还带出了多名博士研究生。回想起来,实在荒诞至极。
事发后,社会各界纷纷向校方追问真相,多家主流媒体接连发声,措辞严厉,要求彻查。
终于在11月19日上午,官方通报出炉,不仅确认了郭伟造假行为属实,更将其过往种种行径彻底曝光……
![]()
商业版图曝光
当这起事件公之于众时,无数人心中都浮现出同一个疑问:
一个毫无学术根基的人,是如何在一所有正规资质的高校里安然执教两年之久?那些听课的学生、共事的教师,真的从未察觉异常吗?
![]()
面对汹涌舆情,江苏科技大学回应称,郭伟已被解聘,目前正接受公安机关调查。
本以为此举能平息争议,可这份通报本身反而引发了更多质疑。通报中轻描淡写地提到:“在郭某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
![]()
仅仅四个字“把关不严”,如何解释长达两年的系统性失守?网友随即展开猛烈声讨。
要知道,郭伟主讲的课程包括《位错理论》《晶体塑性强化机制》《金属和合金相变理论》,这些全是材料科学领域极为艰深的专业课程。
![]()
![]()
若没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长期科研训练,根本无法理解其核心内容。那么问题来了:一名高中毕业生,究竟是如何准备这些课程的?
或许他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完成讲课稿,但课堂上的即时互动、对学生课题方向的深入指导,这些需要灵活应变与深厚积累的环节,他又靠什么支撑?
![]()
答案或许隐藏在他另一重身份之中——商人。原来,郭伟不仅是高中生,还是多家科技企业的实际控制人。
公开资料显示,他是7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其中包括丽水市汉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叁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布横跨多个省份。
![]()
尤为关键的是,这些公司的主营业务与其在江苏科技大学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显示出他对材料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应用有着深刻洞察。
他擅长运用企业家式的演讲技巧,以宏大叙事包装自己,诸如“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为中国深海探测装备锻造核心材料”等口号信手拈来。
![]()
借此将教学课堂变为个人品牌的宣传阵地,用战略层面的“高维视野”掩盖专业深度的“知识空洞”。
由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闭环:借助高校“首席科学家”的头衔为其企业产品提供权威背书,再用所谓“公司研发成果”反向证明其学术能力。
![]()
对于经验尚浅的学生以及非同一细分领域的同事而言,这种操作极具迷惑性,难怪能在两年内未被识破。
更为精明的是,郭伟充分掌握了人性弱点与体制缝隙。例如,他对外宣称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
只需在官方获奖名录中简单检索,便会发现真正的获奖者是一位同名同姓的科研人员,而郭伟则借机混淆视听。
至于他声称发表的170余篇SCI论文,在任何权威数据库中均查无记录,纯属凭空捏造。
![]()
如今骗局揭穿,人们才意识到他曾非法获取大量科研经费,并在校内享受副院长级别的待遇,种种行径令人发指。
事实上,从西北大学龚伟伪造复旦博士学历混迹多所高校,到近年来频发的“水博士”“假院士”事件,背后逻辑如出一辙。
![]()
这些造假者之所以得逞,正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熟悉这套规则的游戏玩法——知道哪些环节不会被核查,哪些标签只需精心包装即可通行无阻。
截至目前,此事仍在持续发酵,预计后续还将牵涉更多相关人员:是谁主导引进郭伟?是否存在内部勾结?这些问题亟待给出明确答复……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参考信源:
江苏科技大学造假者郭某商业版图曝光,经营多家材料企业-----2025-11-19 -----·澎湃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