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贷不良转让市场热度飙升:为何“隐藏”起始价还禁转载?
2025年的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银登中心平台上的挂牌频率显著提升,11月以来,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机构已密集发布不良贷款转让信息80条,几乎与10月整月的81条持平。这一数据背后,是银行加速出清不良资产的迫切需求,也是市场参与方对不良资产处置的高度关注。
然而,市场繁荣的背后,近期不良资产转让公告中的两项关键调整引发了行业热议。 一是此前公开披露的债权起始价信息被取消,二是公告文档新增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的水印。这两项变化看似细微,却折射出市场透明度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微妙平衡。
从市场表现来看,个人消费贷款和经营性贷款成为转让的绝对主力。 平安银行近期挂出的多个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均超过5000万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普遍超过3年。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和安徽省分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转让公告中,债权金额分别高达1.43亿元和1.63亿元,债务人主要集中在39岁左右的中青年群体。信用卡透支类资产转让同样占据重要份额,浦发银行单日发布的4期信用卡透支不良转让信息,未偿本息总额合计超过50亿元,涉及借款笔数超11万笔。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家银行在转让公告中明确了处置红线。 受让方只能采取正当、合法的手段进行处置,不得再次对外转让,不得采取暴力催收手段,不得委托有暴力催收行为记录的机构开展清收工作。这一规定凸显了监管对合规性的严格要求,也反映了市场对规范化操作的迫切需求。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指出,这场转让热潮源于监管导向与机构需求的双重推动。 一方面,监管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率的考核日趋严格,批量转让成为银行快速清理“历史包袱”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银行前期消费信贷、信用卡业务的粗放扩张导致风险逐步显性化,不良率持续攀升,通过批量转让剥离低效资产,既能释放资本占用,又能快速回笼资金投向优质领域。
自2021年初个贷不良批量转让试点启动以来,这一市场已走过四年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谨慎探索到如今的规模扩张,市场参与主体和成交规模均实现了显著增长。2021年批量个人业务成交规模仅47.3亿元,而到2025年一季度,这一数字已飙升至370.4亿元,同比激增7.6倍。消费类贷款占比高达72.4%,成为转让市场的绝对主力。
市场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 11月18日,银登中心宣布正式推出“银登通”App,该平台可一站式展示不良资产转让业务的招商信息和挂牌信息,并根据用户设置的资产偏好自动推送可能感兴趣的资产。这一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
然而,近期转让公告中的两项调整——取消起始价公开和禁止转载——却引发了市场参与者的广泛讨论。 有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调整仅针对起始价的公开披露,资产包金额、利息等其他核心信息仍按以往要求正常公开,并未影响业务的基本透明度。AMC等已完成备案的业务参与方,在提交申请后仍可通过业务系统查看起始价等竞价所需信息。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表示,这一调整的核心考量包含两大维度。 一方面是尊重债务人的合理诉求,避免资产过低折价出售可能给债务人带来的权益损失;另一方面是防范市场预期波动,若大量低折扣资产信息公开传播,可能会对不良资产整体估值产生负面影响。
高政扬则认为,这是市场透明度与风险防控的再平衡。 起始价作为银行内部估值参考,公开后可能引发外界对资产质量的误判,甚至因极端低价转让引发市场焦虑。禁止转载则能减少非官方渠道的信息扭曲,保护银行定价自主权与声誉。此外,这一调整还能有效防止信息被反催收组织滥用,此前部分反催收组织会通过分析公开的起始价数据,推算债务回收底线,干扰正常清收流程。
随着不良资产转让市场走向专业化,参与主体也将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受让方需更依赖底层资产尽调构建定价模型,倒逼行业提升专业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小机构由于尽调技术、数据处理能力不足,可能面临议价权下降的问题,市场集中度或将暂时提升;头部AMC将凭借动态估值体系、精准的数据处理能力占据竞争优势;那些依赖“信息套利”的机构将逐步被市场淘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