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德之间的技术合作话题引发不少关注。就在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在北京举行之际,德国总理默茨在柏林一场商业会议上的表态,让全球目光聚焦到中欧技术合作的走向——他明确宣布,德国未来的6G网络建设将全面排除中国供应商,不允许任何来自中国的组件参与,同时还强调要联合法国摆脱对中美大型科技公司的依赖。
![]()
这个表态的时间点耐人寻味,距离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带队访华仅差四天。一边是要谈宏观经济合作、原材料供应等务实议题,一边在关键技术领域划出强硬红线,这种看似矛盾的操作,背后其实是德国对"数字主权"的追求,也是其近一年来对华技术政策的延续。
早在2024年,德国就已经出台了5G"去中国化"的明确时间表:2026年前要清除核心网络中的中国技术,2029年底前全面剔除通信塔、传输线路、天线设备等外围设施中的中国组件。这意味着德国要对现有通信网络进行一次彻底"换血",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
目前德国运营商的网络中,近六成电信设备都来自中国,华为等企业的产品凭借高性价比和稳定性能,成为不少运营商的优选合作伙伴。通信网络建设不是搭积木,核心网和业务逻辑深度绑定,更换基站不仅会影响信号覆盖,还涉及软件兼容、测试调试等一系列复杂环节,任何一个步骤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网络瘫痪。欧盟此前就对德国替换设备的"缓慢进展"颇为不满,甚至直接点名批评其推进不力。
更现实的是成本问题。据行业估算,仅替换中国设备的直接成本就超过2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65亿元,这还没算上工程测试、人员培训、维护保养以及双网并行产生的隐性费用。这笔钱该由谁来出?让运营商自己承担,利润和资本开支会被大幅压缩,投资者必然质疑回报周期;动用公共资金,议会和纳税人又会追问"值不值",最后很可能还是消费者要面对更高的通信套餐价格,城乡数字差距也可能进一步拉大。
德国政府其实也清楚这一点,默茨自己就坦言"中国是德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我们做不到完全脱钩"。这种口头不脱钩、实操中技术"去中国化"的分化策略,让德国企业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方面,德国车企等行业想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离不开中国市场的支撑;另一方面,政府在关键技术领域收紧合作,企业不得不在审批和合规中反复折腾,不少商业机会就这样悄悄流失。
德国之所以这么做,核心诉求是打造所谓的"数字主权"。除了6G,他们还把人工智能、量子、微电子、生物技术等都列入警戒名单,计划联合法国在欧盟层面推动数字主权峰会,打造一套自治的技术体系和"安全边界"。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欧洲在6G领域的研发进度并不占优,德国计划投入的研发预算只有4000万欧元,这个数字甚至比不上中国一个6G实验室的投入规模。
从专利数据来看,中国目前在6G领域的专利全球占比超过40.3%,美国占35.2%,而德国还不到5%。6G技术现在还处于研发和标准博弈的关键阶段,此时过早画下"红线",看似是超前布局,实则是给自己套上了枷锁。通信标准、专利体系和生态构建都是长周期的全球合作成果,没有技术交叉验证,没有充分的比较优化,最后很可能走上一条更贵、更窄的技术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并非铁板一块。这次带队访华的德国副总理克林拜尔,临行前就呼吁与中国保持"开放对话",强调"世界上有许多问题,只有与中国合作才能解决",这种务实态度与默茨的强硬表态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前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也明确表示,德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化,愿同中方推进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欧盟层面的压力也让德国的"去中国化"计划雪上加霜。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汉娜·维尔库宁计划把2020年关于停止使用"高风险供应商"的建议,升级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强制规定。这意味着德国即便想放缓节奏,也可能面临欧盟的侵权诉讼和经济处罚。而德国新出台的法规还赋予内政部更大裁量权,只要认为存在安全风险,就能在能源、交通、医疗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禁止使用特定厂商产品,这让企业的合规成本陡增。
对于德国的这些举措,中国外交部早就有过明确回应。发言人林剑曾表示,华为等中国通讯企业在欧洲运营多年,为欧洲建设了高质量的通信基础设施,创造了大量就业和税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其危害欧洲国家的国家安全。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只会破坏正常的技术交流合作,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中国德国商会也呼吁,希望德国政府为在德中资企业提供公正、稳定、无歧视的营商环境,推动中德双方继续深化务实合作。事实上,中德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一直是互利共赢的,中国企业带来的不仅是高性价比的产品,还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德国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和经济收益。
从长远来看,德国的"6G封杀令"和5G"去中国化"计划,短期可能会给中德技术合作带来一些波折,但对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来说,未必是坏事。正是这种外部压力,倒逼中国企业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目前中国在6G领域已经储备了300多项关键技术,太赫兹通信、卫星地面融合等技术已经开始进入原型研发阶段,在标准制定方面也在3GPP框架下积极提出自己的方案。
现在的6G竞争,早已不是单一设备的比拼,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较量。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全球最大的市场、持续的政策支持和不断提升的标准话语权,这些都不是靠一个禁令就能轻易撼动的。相反,在被排斥的过程中,中国的技术生态链会变得更加完整,自主创新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对于德国而言,想要在6G时代占据一席之地,光靠"画红线"是不够的。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开放合作,闭门造车只会导致技术落后和成本高企。美国封杀华为后的教训已经很明显,全美5G基站数量远远落后于中国,直接拖了移动支付、智慧交通、远程医疗等行业的后腿。德国如果执意走"脱钩"路线,很可能会重蹈覆辙。
可以预见的是,德国大概率会采取"外紧内松"的实操策略,一边通过法规、清单提高中国厂商的准入门槛,一边给运营商提供豁免、过渡和延期选项,避免出现网络风险和用户体验波动。但这种左右摇摆的政策,只会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让中德合作的窗口变得更窄。
中德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和科技大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空间其实非常广阔。6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需要各国携手合作、优势互补,而不是相互隔绝、搞阵营对立。把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人为设置"技术壁垒",最终只会损害双方的共同利益。
这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的举行,其实也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尽管存在分歧,但双方都有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的意愿。希望德国能够尊重事实、理性决策,独立作出符合自身利益和国际规则的决定,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开放、非歧视的市场环境。
科技无国界,创新无止境。6G时代的到来是大势所趋,谁能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谁能汇聚全球智慧,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主动。相信随着中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中国在6G领域一定会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开放共赢的道路,为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而德国如果能放下意识形态的偏见,重新回到开放合作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实现其"数字主权"的目标,造福两国人民和全球消费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