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冬天是真冷,寒冬一来,家庭取暖的账单就让不少人头疼。
大家平时都是靠取暖油、天然气或者电暖器过冬,可最近有群美国人玩起了新花样,用加密货币挖矿来供暖。
![]()
刚听说这事儿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天方夜谭,挖币和取暖怎么就能凑到一块儿去了?
市面上已经有了专门的设备,一款叫HeatTrio的取暖器,卖900美元,既能挖比特币,又能给家里供暖。
达拉斯还有人把挖矿机直接搁在阁楼里,让机器产生的热量顺着房屋通风系统流到各个房间,这样一来,取暖的成本就能抵消一部分。
本来想这事儿也就是少数人图新鲜,可没想到还有商业落地的案例。
![]()
爱达荷州查利斯镇正在搞实地测试,有家叫Softwarm的公司,把比特币挖矿产生的余热用来给当地商铺和企业供暖。
镇上的TC汽车卡车房车清洗店,以前每天要花25美元给清洗区供暖化雪、加热水,装了挖矿设备后,挖矿赚的钱比设备运行的成本还多。
还有一家工业混凝土公司,每月原本要花1000美元给水箱供暖,现在靠挖矿的余热就解决了。就连公司老板彼得森自己家,都用这套设备供暖两年半了。
![]()
挖币暖房的门道,没想象中简单
其实这事儿的原理不复杂,加密货币挖矿时,算力运行会产生大量热量。
以前这些热量都直接排到大气里了,现在有人想办法把这些热量回收起来,变成取暖的能源。
这种变废为宝的思路确实挺巧妙,毕竟挖矿本身就是高能耗的事儿,能把浪费的热量利用起来,听起来就很环保。
![]()
但这里面有个绕不开的难题,热量没法远距离运输。
总不能用卡车把热量拉到家里来吧?所以挖矿设备必须得靠近用热的地方,比如在居民楼里、工业园区里直接放设备,这样产生的热量才能马上用起来。
Argentum人工智能公司的安德鲁・索布科就说,这种模式看着好,但更适合大规模场景,比如数据中心或者高密度建筑,工业级的余热回收潜力才大。
![]()
彼得森也畅想过,以后说不定在家得宝超市就能买到带数据接口的热水器,用比特币挖矿的余热加热水。
如此看来,这事儿确实有想象空间,但能不能实现,还得看技术能不能跟上。
毕竟现在的家用设备,余热转化的效率还不算高,想普及开来,还有不少坎要过。这些实际应用看着挺美好,但质疑的声音也没断过。
![]()
罗切斯特大学的德里克・莫尔就直接泼了冷水,说家用加密货币供暖根本没前景。
他的理由很实在,现在比特币挖矿早就专业化了,家用电脑哪怕好几台凑一块儿,也几乎不可能挖出一个比特币区块。
支持与反对各执一词,到底谁更有理
十年前家用挖矿可能还能赚点小钱,现在早就不行了。
![]()
矿场用的都是专用芯片,挖矿速度比家用电脑快多了。
在莫尔看来,那些所谓的比特币供暖设备,本质上就是用自家电费供暖的简易取暖器,供暖效率还不高。
24小时开着电脑产热,电费花了不少,挖出比特币的概率却低得可怜,这不就是给人制造虚假希望嘛,但支持者也有自己的道理。
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的妮基・莫里斯就觉得,这事儿值得研究。
![]()
挖矿产生的热量不光能用来家庭供暖,还能供应热水、给泳池加热,这样能源利用效率就能大幅提升。
而且算力设备的能源来源很灵活,电网电力、天然气、太阳能、风能都能用,适配性很强。
个人觉得,莫尔说的家用模式不划算确实有依据。
普通人家里就那么点空间,挖矿设备产生的热量有限,还得24小时耗电,想靠挖矿赚钱弥补电费,难度确实大。
![]()
但莫里斯提到的大规模应用场景,比如数据中心、农业温室,倒是挺有前景的。
挪威就有数据中心把挖矿余热导入城市供暖管网,覆盖了两千多户家庭,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了不少。
还有个关键点,这种模式能让能源消耗衍生出新的收益来源。
挖矿能产生可交易的数字资产,相当于花一份能源成本,得到了两份回报,一份是热量,一份是数字货币。
![]()
这一点确实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对于那些能耗本身就高的场所,相当于多了一笔额外收入。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
不同规模应用的效率差异、和其他能源的融合方式、监管层面的规定,这些都得慢慢摸索。
但不可否认,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让数字经济和能源利用结合了起来。
![]()
说到底,加密货币挖矿供暖到底是商机还是噱头,现在还没法下结论。
家用模式可能确实难以成为主流,但在特定的大规模场景里,它或许能发挥不小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说不定未来我们真的能看到更多挖矿余热再利用的场景。
![]()
毕竟,能源浪费是件可惜的事,能想办法把这些浪费的能量利用起来,本身就是件有意义的事。
至于是不是能源革命,还得交给时间来检验,但这种创新探索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