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衣
晚上好,这里是浪 花妈妈~
最近,一则“高中学历者冒充博导”的新闻在学术圈炸开了锅。
江苏某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某,被曝涉嫌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
目前已被警方带走调查,学校则确认其已离职。
这个本该严谨的科研领域,竟藏着这样一场荒诞骗局,让人不禁想问:这场闹剧究竟是如何上演的?
来和浪妈探究一下这背后的故事吧。
01
郭某的真实学历,说出来让人难以置信——只有高中。
可他在众人面前,却把自己包装成了学霸天花板。
他声称1994年以陕西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西安交通大学。
可查证后发现,当年陕西理科状元是一位姓楚的学霸,人家最后去的是清华大学,和郭某没有半毛钱关系。
![]()
至于他口中“师从1999年已去世的周院士读硕士”“1998年公派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2000年在日本九州大学读博”的经历,更是查无实据。
这些看似光鲜的学术背景,全是他为了行骗编造的谎言,没有任何官方机构能为其佐证。
就是这样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人,却在江苏某大学混得风生水起,拿到了一系列让人眼红的头衔和待遇。
![]()
在校内,他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还顶着首席科学家的光环;
在人才计划里,他是“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德国洪堡青年学者”;
在国际上,他自称“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还有个“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头衔。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类海外头衔不少是花钱就能买到的,含金量根本没法和国内院士比。
![]()
待遇方面,郭某更是享受着副院长级别的标准。
2023年入职后,他一次性拿到300万安家费,年薪高达140万,科研经费至少500万。
算下来,从入职到事发,他到手的收入已经超过千万。
而且直到2025年5月,也就是事发前半年,还有媒体把他称作“科技领军人”,
![]()
江苏某大学官网也多次报道他的科研成果,把他塑造成行业里的顶尖人才,谁能想到这全是精心编织的假象?
02
郭某能骗这么久,不是因为他的骗术多高明,而是他精准抓住了各种漏洞。
最核心的套路,就是“借名”——利用重名、同音的便利偷换学术成果。
他说自己发表了170多篇SCI论文,可一查才发现,中文论文全是挪用国内同名作者的,外文论文则是盗用同音作者的成果,把别人的心血当成自己的战绩。
![]()
就连他声称获得的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也都是蹭另一位同名者的荣誉,他自己压根没参与过相关研究。
而伪造海外履历,是他规避核查的另一大妙招。
他特意把学历经历编在2001年之前。
要知道,2001年学信网还没覆盖,早年学历信息很难查证。
![]()
而他说的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德国国家科学院这些海外机构,跨国核查本就麻烦,他正好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蒙混过关。
后来有人去核实,德国国家科学院根本没有他的任职记录,三一集团也表示,所谓“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的同名者,只是个普通员工,和郭某没关系。
至于那个“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头衔,更像是他花钱买的镀金道具。
之前就有爆料说,有些海外院士头衔存在灰色渠道,花几十万就能买到,和国内院士的含金量差了十万八千里,郭某不过是用它给自己的学霸人设再添一层虚假光环。
![]()
网传这场骗局的曝光,也充满了戏剧性。
不是学校主动核查发现的,而是郭某和企业合作时,因为专业水平太差被企业投诉,这才引发连锁反应,他的造假行为一步步被揭开。
2025年11月,江苏某大学的学生最先透露,郭某因涉嫌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被警方带走。
记者联系学校时,工作人员只说郭某已经离职,对涉案情况表示不清楚,还提到已经为他带的硕博生安排了新导师,避免影响学生学业。
![]()
现在再去江苏某大学官网查郭某的导师信息,只会显示未检索到,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03
冷静下来想想,郭某这场骗局最让人震惊的,从来不是他的演技有多好,而是他行骗的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这可是正儿八经要硬知识撑起来的工科专业啊!
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人,能在这个圈子里混两年,还带着一群硕博士生做研究,甚至被媒体捧为科技领军人,说他有点本事,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这份“本事”,不是懂材料、会科研的真本事,而是钻空子、会伪装的歪本事。
他能精准找到学信网覆盖的时间盲区,能算准跨国核查的难度,能摸清高校重头衔轻能力的心态,甚至能想到用“重名同音”偷换论文成果,每一步都踩在了审核体系的漏洞上。
![]()
这让人不禁想起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
骗子织就一件不存在的华服,众人却因各种原因不敢道破真相。
在郭某事件中,我们看到了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衣:
一个高中学历的骗子,靠着精心编织的谎言和买来的头衔,竟能在严谨的工科领域畅行无阻。
![]()
可反过来想,若不是高校的审核环节形同虚设,若不是“海外头衔”“人才计划”成了不用验证的通行证,若不是同事、学生即便有疑问也不敢深究,
郭某这点“歪本事”,又怎么可能撑得起两年的首席科学家生涯?
他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的不只是一个骗子的胆大妄为,更是某些科研机构在人才引进上的浮躁与疏忽。
科研从来不是演戏,工科专业更容不得半点虚假。
钛合金的强度掺不了假,论文的数据改不了错,学生的学业耽误不起。
![]()
希望郭某的案例能让所有高校警醒:
引进人才时,多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较真,少些看头衔下菜碟的盲从;
审核履历的时,多些实地核查的严谨,少些看材料盖章的敷衍。
只有把漏洞堵上,才能让真正懂科研、爱科研的人留下来,让那些靠歪本事行骗的人,再也没有藏身之地。
网友评论:
网友1:
果然 出门在身份是自己给的! 讲真,我就是喝大了,都不敢把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往那么大里吹。所以,这就是我当不了教授的原因吗?
网友2:
学历不一定代表有能力,但能力比学历是更主要。假的是变不了真,虚伪只会害自己。明知是知法犯法,也会有些人挺而走险,搬起石头,还砸自己的脚!
网友3:
很好奇这个教授干了两年多,没人发现他的学术水平是啥样吗?还是说周围的人都是水货一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