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老家,看到初中同学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搓着手。问起他父亲的近况,他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说:"不知道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
这句话像凛冽的寒风,瞬间刺穿了我记忆里所有关于农村冬天的片段。
在北方农村,冬天从来不是诗意的雪景图。
记忆里,煤球炉子曾是无数家庭过冬的依靠,虽然烟熏火燎,但至少能保住屋里那点热气。
![]()
自从"煤改气"后,家家户户装上了崭新的燃气壁挂炉,可一个冬天动辄四五千的取暖费,让很多老人宁愿裹着棉被在冷炕上硬扛。
那些安装在平房里的暖气片,大多要等到年关儿女归来时才舍得启用。即便烧起来,室内温度也勉强维持在15度上下——这个温度需要不断起身给炉子添煤,趁着做饭烧水的间隙才能达到。
最让人心疼的是那双双皲裂的手。父母在零下的天气里依然要早出晚归,开裂的伤口像干涸的土地,廉价的棒棒油抹上去的瞬间,他们会不自觉地倒吸冷气。
孩子们用生着冻疮的手写字,脸上顶着两团冻出来的"高原红",在结冰的院子里用刺骨的冷水洗漱。
所谓"体面",在严冬面前成了奢侈品。
![]()
令人意外的是,这样的取暖困境正在向城市蔓延。
我们小区今年放弃供暖的住户比去年翻了一番——这个数据来自亲自开阀门的师傅。在这个从幼儿园到初中配套齐全的学区,家家都有读书郎,可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寒冬里硬撑。
邻居们的理由现实得让人心酸:钱不好赚了,孩子学费要交,白天家里没人,真正冷的日子就那几十天。有妈妈给睡梦中的孩子穿上毛衣御寒,有中间户指望太阳的余温过冬,还有人对供暖效果失望转而投向空调的怀抱。
五年前小区里暖气烧到要开窗的盛况,如今已成追忆。
![]()
这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里那个经典的取暖场景:孙少平在寒冬里把唯一的厚被子让给妹妹,自己靠着跑步驱寒。
时隔数十年,当我们在讨论GDP增长时,取暖这个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依然考验着无数普通家庭的承受力。
![]()
据《中国采暖行业白皮书》显示,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冬季室内温度达标率不足40%。而某能源研究机构的调研指出,在部分实行"煤改气"的地区,有超过三成的居民因费用问题选择阶段性停暖。
这些数字背后,是具体而微的冷暖人生。
这个冬天,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第一场雪的照片时,别忘了还有些人在为如何温暖过冬发愁。
![]()
供暖不只是温度计上的数字,更是衡量民生福祉的刻度。也许真正的温暖,不仅来自供热管道里的热水,更来自对每个普通人过冬权利的保障与关怀。
但愿这个冬天,所有寒冷都能被温柔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