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供暖季,一笔空置费总能在北方多座城市引发热议,没享过暖气却要付费的规定,让无数市民直呼看不懂,今年,西安的两起事件更是将这场争论推向高潮。
而事实上,这早已不是某一座城市的孤例,而是北方多地共同面临的民生考题,这笔钱到底该收吗,收费标准背后藏着怎样的逻辑,民众的委屈与运营方的坚持,该如何找到平衡点?
![]()
争议爆发
今年的供暖空置费之争,由两起极具代表性的事件撕开了口子,而这背后,是无数北方市民的共同困惑,博主市民小王的经历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他每年缴纳近2000元供暖费,家中暖气却长期不热,冬天回家得穿羽绒服,地板始终冰凉,2024年供暖季结束后,他申请退费,得到的结果却令人失望。
![]()
缴纳热费的30%要作为基础费用不予退还,剩余70%按不热天数和档位核算后,最终仅退费175元,心灰意冷的他决定2025年供暖季改用壁挂炉自行取暖。
申请停止用热时,却被告知即便停供,30%的空置费依然不能少,他的短视频分享在网上引发巨大共鸣,短短两个多月收获5.3万粉丝和近150万点赞。
![]()
评论区里满是各地市民的相似吐槽,有人说自己家暖气温度常年不达标,投诉电话永远打不通,有人吐槽测温员总在白天气温最高时上门,测出的结果毫无参考性。
还有人直言,停供后仍要缴费,感觉像是被强制消费,如果说小王的经历是民众情绪的集中宣泄,律师王停勇的行动则让争议进入了法律层面。
![]()
2022年10月,他购买的商品房交付,由西安热电供热有限公司负责供暖服务,但他一直未办理入住,2024年11月,他前往供热公司缴纳当年暖气费。
却被要求先补缴2023年的基础热费和违约金,否则不予办理,多次沟通投诉无果后,为了能在2024年供暖季用上暖气,他无奈缴纳了约930元费用。
![]()
在王停勇看来,自己未办理入住、未申请开通暖气,也未与供热公司签订供用热相关协议,双方没有形成实质的服务与消费关系,强制缴费既不合法也不合理。
他以供热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为由,将其诉至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目前该案已开庭审理,正等待判决结果。
![]()
这两起事件看似是西安的个案,但翻开北方多座城市的供暖投诉记录,类似的争议屡见不鲜,从东北的哈尔滨到华北的石家庄,从西北的兰州到中原的郑州。
空置费始终是供暖季的高频争议点,只不过今年因西安的两起事件,让这份普遍存在的民生困惑被更多人看到。
![]()
收费依据与现实落差的碰撞
空置费的争议之所以常年存在,核心在于各方对收费合理性的认知分歧,而背后更是供暖服务质量与民众期待的落差,运营方坚持收费,主要有两大理由。
集中供暖系统是整体工程,热能有传导性,空置房会通过墙壁、楼板吸收周边已供暖房屋的热量,导致运营方需要额外增加能耗维持整体温度,基础热费就是对这部分能耗损失的补偿。
![]()
另一方面供热管道、换热站等设施的维护保养存在固定成本,即便部分用户停供,这些成本依然存在,要通过基础热费进行分摊,避免因大量用户停供致系统效率下降、运营难以为继。
从执行层面看,西安的收费标准有着明确的执行依据,当地相关文件中明确,停止用热的用户应当向供热企业缴纳基础热费,后续更细化为空置房按总热费的30%收取。
![]()
2022年8月,当地相关部门针对取消空置房基础热费的相关提议回复称,这笔费用主要用于分摊共用设施设备和公共管网的运行维护固定成本。
且能源结构调整后当地集中供热成本大幅增加,目前企业实际供热成本高于收费标准,暂不具备取消收费的条件,这样的执行逻辑在北方部分城市同样存在,但收费标准却存明显差异。
![]()
通过对北京、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等17座北方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的供热收费标准调查发现,西安的热费价格和空置费收取比例均处于中高位。
热费方面,17座城市中12座按建筑面积收费,天津以6.25元/月・平米居首,北京次之,西安位列第三,而太原、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城市每月每平米热费低于4元。
![]()
空置费方面,差异更为显著,沈阳、大连、济南、石家庄、郑州等多地已明确停止用热用户无需缴纳基础热费,天津、长春的收费比例为20%。
兰州对计量用户按30%收取,非计量用户仅收10%,乌鲁木齐和西宁的比例最高,达到50%,包括西安在内的其余城市,多按30%的标准收取。
![]()
值得注意的是,多地取消或降低空置费后,并未出现供热企业运营困难或服务质量下降的情况,以沈阳为例。
取消空置费后,供热企业通过优化管网布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落实分户计量等方式,既保障了供暖质量,也维持了正常运营。
![]()
这让越来越多的民众质疑:既然有城市能做到停供不收费且服务不受影响,为何其他城市仍坚持收取较高比例的空置费?
核心问题或许不在于是否该收费,而在于收费后能否提供匹配的服务,民众的不满,本质上是付费与体验的严重失衡,当暖气温度达不到舒适标准,投诉得不到及时回应。
![]()
退费流程繁琐且额度微薄时,即便收费有再多理由,也难以让人心悦诚服,就像市民小王在分享中提到的,供暖作为公共服务,温度应是基础的民生保障。
运营方理应提供足够的合格热源,用户也应能自主选择适合的取暖方式,当下部分区域存在热源不合格、空置费不合理、缴费面积与实际用热面积不符等问题都是民众期待解决的诉求。
![]()
破局之道
这场关于空置费的争论,表面是费用高低的博弈,实则是民众对供暖服务质量、公平性与选择权的深度诉求,要破解这一困局,不能只停留在是否收费的表层讨论。
而应回归让民众温暖过冬的核心目标,找到多方共赢的解决方案,律师王停勇的相关建议,或许能提供一些思路,他结合广大市民的观点提出,目前的基础热费规定。
![]()
本质是对不使用集中供暖的居民收取的热源占用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尽合理,既违背公平原则,也限制了居民的选择自由,变相增加了放弃集中供热的成本,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趋势。
也不利于鼓励居民选择更适合的节能供暖方式,因此他建议,取消基础热费规定,居民申请报停集中供热后,不再收取相关费用。
![]()
除此之外,还应明确供热企业的义务,对报停用户采取适当的隔断措施,避免热能传导带来的损耗争议,建立弹性供热机制,允许居民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供热期间以及收费方式。
推广分户计量收费,逐步过渡到完全按用热量收费,根据天气、气候进行弹性供暖,选择按面积计算收费方式的,应当按照套内面积计算,让收费更贴合实际用热情况。
![]()
同时,加大对供暖不达标情况的监管力度,明确监管责任,让服务质量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不过,政策调整并非一蹴而就。
王停勇曾向当地人大常委会提交相关建议,得到的反馈是暂时没有修改相关条例的立法计划,这也意味着,短期内空置费的收取规则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但这并不代表问题无法改善。
这场空置费之争给北方所有城市提了醒:民生无小事,供暖更是关乎群众冷暖的民心工程,与其纠结于费用比例的高低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收费机制、保障民众选择权上。
结语
当每一户家庭都能在冬天享受到稳定、舒适的暖气,当每一笔收费都能做到公开、公平、合理,关于空置费的争议自然会迎刃而解。
冬天的温暖,从来不是靠争论得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服务和公平公正的机制,希望未来的供暖季,北方各地的民众都能少一些关于费用的纠结,多一些关于温暖的安心,让家里暖起来不再是奢望,让民生保障真正落到实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