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承德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
10月16日,隆化县汤头沟镇山前村一处房屋正在抓紧重建。 本报记者陈宝云摄
![]()
11月14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政府工作人员在大杖子村米志廷(左二)重建的新房内了解冬季取暖情况。 本报记者陈宝云摄
□陈宝云 闫立辉
初冬的承德,寒意渐浓。走进隆化县汤头沟镇的重建工地、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崭新民居、兴隆县的集中安置点,机器轰鸣的忙碌景象与干群同心重建家园的干劲交织,勾勒出灾后家园重建的暖心场面。
今年7月底,一场严重洪灾侵袭承德,农房倒塌、道路损毁、设施瘫痪。面对严峻考验,承德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扎实推进灾后重建,用实干为受灾群众筑起坚实的“温暖防线”。
党建引领聚合力
织密重建“责任网”
“要不是县乡干部帮着跑手续、协调施工队,我这新房子哪能这么快就封顶!”11月10日,隆化县汤头沟镇山前村村民姜学福站在即将完工的水泥预制房前,难掩心中喜悦。他家的房屋在洪灾中严重损毁,被鉴定为D级危房,如今新房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预计今年底就能入住。
洪灾过后,承德市第一时间成立农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构建“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骨干一线抓”的三级责任体系,抽调职能科室骨干与历任村镇建设科负责人组成工作专班,确保重建工作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定期到一线现场办公,110个下沉工作组、149家援建企业和3.3万名党员投身灾后重建一线,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重建不能盲目推进,必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更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承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李振国介绍,该市精心制定8张核心工作表,涵盖C、D级危房恢复重建每日进度、周工作计划等内容,让施工进度一目了然。针对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户、防返贫监测户等特殊群体,专门制定《承德市农村6类重点对象灾损C级危房维修加固每日进度统计表》,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政策保障是重建的关键。该市先后印发《关于做好灾损农村住房安全排查鉴定的工作提示》《承德市灾后农房恢复重建工作方案》等4份文件,为县(市、区)提供操作手册。技术人员逐户勘验受损房屋,制定“一户一策”解决方案。
兴隆县六道河镇六道沟村防返贫监测户于君家房屋进水1米多深,8月被鉴定为C级危房,9月初便开始维修加固。
“原本担心补助金拿得慢,没想到9月底完工鉴定后,8000元补助金就马上到账了。”于君说,加上农房保险赔付的8000多元,他家不仅完成了房屋修缮,还更换了门窗、铺设了地暖。
为确保重建工作顺利推进,承德组建8个督导检查工作组,深入10个受灾县(市、区)“手把手”帮扶,对灾情较重的选派干部“一对一”督导。
针对建材价格上涨、工匠短缺等问题,通过集采模式协调水泥厂、建材经销商,降低建筑材料成本;针对部分农户缺建筑工匠的情况,工作组从周边筛选有经验的工匠组建应急施工队;针对D级危房拆除后建筑垃圾清运难问题,协调帮扶企业调配设备开展随拆随清,确保重建工作高效推进。
目前,承德市5913户C级危房全部完成修缮加固验收;1595户D级危房全部拆除,需重建的户全部开工,其中完成主体建设896户,当地正全速推进项目建设和验收,让更多群众尽早迁入新居。
精准施策建新家
筑牢安居“避风港”
11月14日,笔者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广发永乡协力永村村民齐艳伟家,坍塌半截的围墙里,崭新的3间瓦房,见证了家园的重建。
“我家已入住快1个月了!”齐艳伟笑着说,为不给村民增加负担,危房拆除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系了装配式住房厂家,根据家庭人数、生活需求等因素,科学设计了一套60平方米的住房。
既保温又环保的装配式住房,如同搭积木,一个多月就拔地而起。齐艳伟打开客厅墙上的控制器,显示室温21.9℃。“采用石墨烯电地暖,白天不用开,晚上享受低谷电价,这几天每天只要3元多电费,比烧煤省钱!”他说。
在灾后重建中,承德市始终把尊重农户意愿放在首位。对每一户灾损农房,工作人员都上门讲解鉴定标准、维修方案、补助政策,确保百姓清楚政策、明白流程、自愿参与;对鉴定结果有疑问的农户,组织专家重新复核,直到农户满意。房屋重建方式和户型,也由各地根据实际提供方案供村民选择,全市受损农房均按《农村住房安全性鉴定技术导则》逐户鉴定,群众签字确认。
针对不同群众需求,承德市优化技术服务,提供安全适用、符合农民生活习惯、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鼓励农户选用节能新型材料和装配式建造方式,逐户制定时间表、施工图,全程提供技术服务,确保重建既高效又实用。
对于地质条件复杂、原址重建困难的村庄,科学规划建设3个集中安置点,全力确保2026年9月前入住。目前,兴隆县六道河镇朱家沟村、杨家台村两个安置点,均选定距离原址较近、地势较高、向阳区域建设,已基本完成“五通一平”;滦平县马营子乡西沟村安置点位于距离较近的南台子村,已完成搬迁户选址和“五通一平”,由群众自主选择施工队建设,19户全部完成地基,其中13户完成主体工程。
洪水导致滦平县马营子中心小学宿舍积水深度达1.8米,门窗、取暖设备等损毁严重。初冬时节,笔者再次来到这所小学,欣喜地看到各项设施已全面修缮。
“国庆中秋假期一过,学校的取暖保障就全部落实到位。11月1日起,校园正式供暖,教室和宿舍均采用电采暖方式集中供热,室内温度稳定在20℃以上。”11月11日,马营子中心小学校长王永民说,由于一楼被泡过,为防止墙壁返潮,他们把学生宿舍全部集中在二楼,每间宿舍都配备了电采暖设备。
据介绍,洪灾导致该市133所学校不同程度受损。9月1日前受损校舍全部完成修缮加固和安全评估,学生实现如期开学返校。
为有效应对极端天气,承德市制定了完备的应对方案,及时研判冬季气象气温形势,制定低温雨雪冰冻应对措施,把各类物资下放到镇村两级,各县(市、区)按照15天的余量备足燃料,加强受灾房屋、温室大棚、重点路段的排查除险,确保不出问题。
多维保障暖民心
守住过冬“安全线”
“4口人领到了过渡安置、冬季取暖、租房、巨灾保险等各种补贴9万多元,过冬肯定没问题!”隆化县山前村村民姜学慧说。
为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承德市委、市政府提前部署、多管齐下,通过电力保障、燃料供应、物资储备等多重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确保灾区群众温暖过冬、安全过冬。
电采暖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选择,电力保障至关重要。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冬承德气温预计呈现“冷热震荡”特征,电力保供压力显著增加。
“度冬期间,承德电网平均负荷预计340万千瓦,最大负荷将达400万千瓦,同比增长4.17%。”国网承德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刘震宇介绍,为有效应对冬季负荷高峰,该公司创新构建覆盖“源网荷储”全环节的负荷预测管理体系,可提前24小时预判负荷缺口,通过调节非统调电厂出力、引导工业用户错峰生产等方式化解供电压力。目前,21座变电站完成备自投装置改造,极端情况下可实现“秒级复电”;储能电站在负荷高峰集中放电,为电网注入“应急动力”。
在滦平县红旗镇供电所,笔者了解到,该辖区今冬新增电采暖用户300余户,总数突破2000户。为应对负荷激增,供电部门更新改造了线路,新增3台400千伏安变压器。
村民许勤家的房屋被鉴定为C级危房,修缮后改用了电采暖。“从增容报装、现场勘察到现场接入,我只跑了一趟供电所就搞定了。”许勤说,更让他放心的是,电采暖用电智能诊断系统会实时监测用电负荷,一旦出现异常,维修人员会第一时间上门解决。
对于选择传统燃煤取暖的群众,承德市提前协调洁净煤和生物质燃料,逐户配送、检修炉具。各受灾县(市、区)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包联机制,深入开展入户走访帮扶,逐户建立需求台账,确保取暖物资储备充足、设备运转正常。针对分散供暖的受灾户,每户配送不少于1吨清洁燃料,有需求可随时配备。
承德市还建立了重点人群过冬情况监测机制,为农村6类重点人群、D级危房户中入冬无法返家的群众、因灾纳入监测系统的人员建立台账,逐项了解包联人员、安置方式、住房情况、取暖方式等,动态管理确保全覆盖。对投亲靠友、租房群众开展逐户走访,加大对鳏寡孤独人群照护力度,持续开展安全取暖宣传、排查,严防发生取暖安全事故。
政策保障持续加码。承德市坚持救助政策应享尽享、应享快享,发放灾害应急期过渡期安置补助救助资金2334.9万元;对房屋受损严重且符合条件的群众,在明年9月底前,按照每户每月1200元的标准发放租房补贴,按照坝上地区每户2500元、其他地区2000元的标准发放取暖补助,累计发放2308.8万元;因灾无法返家群众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申报冬春生活困难人员补助资金6501.3万元。同时,该市受理保险理赔1790件,赔付资金4.43亿元,已全部发放到群众手中。
“从资金救助到物资保障,从房屋重建到取暖帮扶,承德将全方位筑牢‘民生底线’‘温暖防线’,让受灾群众能温暖过冬。”承德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立全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