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深夜发出又迅速删除的朋友圈,像一枚精准的针刺破了公募基金行业光鲜的泡沫。
![]()
招商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蔡振,这位从业超过11年的“主动量化”标杆人物,罕见地在社交媒体上袒露心声:“自己的需求与公司错配了”。他直言不讳地表示“不想不停地发新产品”,计划“明年减少管理产品数量”,“聚焦在自己认同的产品上”。这番表态迅速在业内引发震动,因为它戳中了一个公开的秘密——在规模至上的行业逻辑下,基金经理正不堪重负,而投资者的利益可能正在被稀释。
量化老将的“1拖22”困局
公开资料显示,蔡振目前在管基金产品达22只,管理规模135.99亿元。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令人咋舌的工作量——2024年至今,他接管基金产品的速度显著加快,累计接管11只,其中2025年新接管产品多达7只。
![]()
细究蔡振的管理清单,业绩表现呈现两极分化。他管理的招商安盈债券A、招商安阳债券A任内累计回报分别达23.19%、28.43%,远超同类业绩基准。然而,招商红利量化选股混合A、招商盛和灵活混合A、招商兴福混合A等产品的任职回报水平却均在同类排名均线以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现不佳的基金均为蔡振2024年之后接管的产品。
这种业绩分化并非偶然。当一位基金经理需要同时管理横跨债券型、指数增强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以及ETF发起式联接基金等不同风格的产品时,对每一只基金的时间与研究精力必然被稀释。特别是偏股与灵活配置类产品,需要基金经理对市场变化和个股择时保持高度敏感,而不断拆分精力不可避免地会放大业绩波动。
蔡振并非招商基金内部唯一的“一拖多”案例。以知名基金经理侯昊为例,截至2025年上半年,他独立管理三十余只基金,总规模超过554亿元。然而,其旗下产品业绩同样呈现严重分化,招商国证生物医药指数C任期回报为-62.10%,在同类产品中处于末位。
规模压力下的公司困境
蔡振的“灵魂抗议”,折射的是招商基金乃至整个公募行业的结构性困境。
在近两年公募基金非货规模整体增长的背景下,招商基金正遭遇规模排名下滑的窘境。天相投顾数据显示,三季度末招商基金非货规模5635.61亿元,虽然单季增长315.46亿元,但市场排名从二季度的第10位下降至11位,跌出行业前十。
更值得关注的是,招商基金三季度增速在头部公司中相对较慢。排名第9的汇添富基金增长近千亿元,新晋第10名景顺长城基金增幅高达973.75亿元,是招商基金增量的3倍以上。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公募行业排位赛中,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招商基金显然处在了被前后夹击的困境。
与此同时,招商基金还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挑战。2024年至2025年期间,公司多名基金经理官宣离职。仅今年以来,招商基金先后经历翟相栋、马龙、苏燕青、王岩等多位基金经理的“清仓式卸任”,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翟相栋任内曾将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从不足4000万元规模带至百亿规模,固收老将马龙离职前管理规模高达876亿元,占公司固收规模近20%。
行业通病:谁在承受“规模至上”的代价?
蔡振的困境并非个例。在全行业范围内,3894名在任基金经理中,有290位在管主代码基金超过10只。在招商基金内部,共有7位基金经理在管主代码基金数量达到或超过10只。
“一拖多”现象背后,是公募行业长期奉行的“规模为王”增长逻辑。对基金公司而言,产品线铺得越广,管理费来源越多,渠道覆盖越广。在市场存量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推出新品、增加曝光、提升规模,仍然是最直接的增长抓手。
面对困境,招商基金管理层也在寻求解决办法。今年来推出了“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双轨机制,并在年末迎来政策的快速兑现。11月13日,招商基金一次性公告11只产品基金经理变更,廖裕舟、窦福成两名新人接任多只产品。其中,侯昊卸任5只产品,实现了部分“减负”。
然而,在上述系列基金经理业务变更中,未涉及蔡振的相关调整。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招商基金人才策略改革的方向比较清晰,但短期效果仍需观察。新人从业经验相对单薄、接管产品类型庞杂,后续基金运作的稳定性有待验证。
高质量发展的十字路口
蔡振删掉的朋友圈,将公募行业的一处隐痛暴露在了明面上:当产品扩张的速度超过投研资源的供给,基金经理的专业判断、工作节奏与长期能力难免被挤压。
随着公募基金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单纯的规模扩张已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监管层多次强调要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变,而蔡振事件正是这一转型阵痛的缩影。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如何在规模增长与投研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让基金经理能够专注于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蔡振的“吐槽”或许只是一时的情绪宣泄,但它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整个行业深思。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如何让投研资源与产品节奏重新匹配,如何让基金经理有能力也有时间把产品管好,将比单纯的规模扩张更能决定未来的竞争力。
当基金经理不再被迫“不停地发新产品”,当公募行业真正实现从“规模至上”到“投资者利益至上”的转变,中国的资管行业才能迎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未来。蔡振的朋友圈已删,但问题不会自动消失,它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来回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