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2000元。”“3000元!”“9000元最终出价!”11月18日,在古美文体生活馆,一场特别的慈善拍卖活动正在进行,众人争先出价的是一个个造型精致的手工葫芦作品。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些葫芦不仅颜值出众,更藏着暖心故事。它们均是古美居民参与“非遗葫芦雕刻技艺”多元共建就业帮扶系列培训后的成果。
当最后一锤落下,16件优秀作品被爱心人士成功认领,拍卖所得25200元将全部用于支持街道特殊群体就业援助项目,帮助更多人通过技能实现就业。区政协主席祝学军等出席。
![]()
非遗葫芦“活”起来
解锁社区就业“福禄”路
一只葫芦,如何带来就业“新门路”?答案就藏在古美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技能加油站”里。在这里,依据不同群体需求分别开设12周、每周一次的“非遗葫芦雕刻技艺”公益课程。
![]()
从社区授课到作品变现,葫芦扣上了实现就业的微小一环。5月,古美市民曾女士走进这里,一个葫芦,一支烙画笔,一张书桌,有美术功底的她在闵行区非遗套板葫芦代表性传承人郭海洋的指导下,很快就有了第一件作品。“我本身就对葫芦文化比较感兴趣,多学一门技能既能丰富生活,也能多一条增收渠道,就过来学习一下。”
![]()
曾女士与其作品(即5号展品)
“葫芦”谐音“福禄”,学员们的创作也满含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市民陆先生准备在葫芦上绘制百福图,传递满满福气。而他的另一个葫芦作品《招财进宝》,将金蝉、铜钱等传统吉祥图案生动呈现,在当天慈善拍卖出了9000元,让葫芦创意作品转化为温暖力量。
![]()
与健康人群班同步开班的,还有专为残障人士开设的特色班级。学员小张患有轻微智力障碍,当他第一次拿起葫芦时,或许从未想过,这枚小小的果实,会成为打开新生活的“钥匙”。
从“认葫、画葫”,到“刻葫、润葫”,郭海洋手把手耐心教学,小张的葫芦技艺进步飞速,不仅在创作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更悄悄埋下了心愿,期待有一天能把亲手制作的葫芦作品卖出去。凭借这份坚持与热爱,他还和其他4位学员一同荣获了“优秀学员”荣誉证书。
![]()
![]()
在“非遗葫芦”工艺链条中,不同特长的人都能找到展现自我的机会。“有些学员手巧却不擅长绘画,我们就设计了中国结类的手工环节,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发挥所长。”郭海洋介绍道。
![]()
市场需求大
学员已参与商业订单制作
目前,已有5位学员的作品达到商品级乃至收藏级水准。借助郭海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匠心工坊”展销平台,优秀学员的作品获得了直接对接市场的机会,他们还能参与商业订单制作,真正让掌握的非遗技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
![]()
![]()
一只小小的葫芦,正叩响多元就业的新门路。“葫芦产业链扩展速度快,市场需求量大。我们希望在古美发掘更多葫芦工艺制作人才。一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二来也能为大家提供灵活就业的机会。”郭海洋说道。
![]()
![]()
活动现场,4位学员被正式聘用为古美路街道葫芦工艺培训的传播及产品创作培训助理,将助力传播葫芦工艺文化。
一葫一爱,传递温暖。在随后的爱心竞拍环节,16件学员亲手打造的葫芦作品登台亮相,这些作品各有巧思:刻“祥云”寄寓平安顺遂,绘“牡丹”象征富贵吉祥,雕“山水”承载诗意向往,每一件都饱含心意。
![]()
![]()
爱心人士纷纷举牌竞价,市民纪先生以5000元拍下心仪作品《钟馗降福》。这件作品融合了国家级非遗烙画、彩绘、雕刻三种工艺,单是制作就耗时20多天。“寓意特别好,做工也很精美,越看越喜欢。”
据悉,拍卖所得25200元将全部用于支持街道特殊群体就业援助项目,街道慈善基金会为长期深耕孤独症群体援助领域的同星关爱服务中心颁发捐赠支票,赋能特殊群体技能提升与就业帮扶。
更令人欣喜的是,“古美路街道残疾人就业援助关爱中心”同步揭牌成立。作为2025年街道实事项目之一,该中心整合了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心理关爱等多项服务,将为特殊群体及困难群体提供长效支持。
记者:吴俊艳
供稿:古轩
初审:方佳璐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