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今年56岁,家住上海浦东,性格开朗,平时生活自律,唯独对自己吃饭这件小事有些“随意”,家里那罐可乐,她很少碰。
一周前,她突然感觉上腹持续胀痛,伴随恶心、嗳气,家人劝她赶紧去医院。当她坐在消化科诊室,医生问诊后详细体检,并结合胃镜和腹部CT等检查结果,确认是较为少见的“胃石症”。
![]()
王阿姨满脸疑惑:胃里怎么会有结石?是不是得手术?让她没想到的是,医生并未立刻安排手术,反而开了一张“另类处方”,建议每天喝两听可乐分多次慢慢饮用,一周后复查。这样看似“离谱”的建议,让王阿姨一家大感意外。
可乐,居然能治胃结石?真的靠谱吗?背后有哪些科学原理?又有哪些人不宜尝试?一时间,家人和朋友议论纷纷。“喝可乐治病”到底是偶然的意外、还是循证的医学妙招?
后续王阿姨复查显示,胃结石真的溶解缩小了60%!医生解释:“并不是所有胃痛都能靠可乐解决,更不能想当然乱用,一定要分清病因。”
可乐退结石,里面的机制与风险究竟何在?下一次你胃隐隐作痛,还会想到“来瓶可乐”吗?尤其是不少老年人、消化功能弱人群,更要注意背后的健康信号。
![]()
日常喝可乐治病,听上去像段子,但可乐“溶解”胃石其实有理论支持。胃石,医学叫“胃石症”,指难以消化的纤维、果胶、药渣等物质,在胃内长期积聚、钙化形成坚硬包块。
国内外多项研究(如2010年《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数据)证实,部分类型胃石,尤其是“植物性胃石”,与常吃柿子、枣、大量富含鞣酸食物有关。
为什么医生会建议喝可乐?可乐含有碳酸、磷酸、柠檬酸等弱酸性成分,能有效软化并部分溶解植物性胃石,类似“泡软水垢”的原理。
![]()
尤其是柠檬酸、二氧化碳与碳酸盐结合,可帮助结石表面崩解。部分临床随访发现,连续一周少量分次饮用500-1500ml可乐,约有50-80%的植物胃石出现明显缩小或消失,无须手术干预。
但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胃石都适合用可乐分解,而且:
有些化学成分复杂或较硬的胃石(如药物性、毛发性)效果有限。
不同部位的结石、体质、合并症,如糖尿病、胃溃疡患者,盲目喝可乐反会加重病情。
医学文献报道,可乐疗法约24小时至一周最明显,但并非百分百有效,失败率约为20%-40%。
简言之,喝可乐只是特定情况下的“辅助办法”,必须专业医生评估后才能决定,切忌自作主张。
很多人看到“喝可乐能治胃石”就跃跃欲试,岂不知“药到病除”只是特例,并非通用妙招。短时间少量饮用可乐,也有好坏之分,尤其要注意下列变化:
部分患者胃结石减少,胃痛缓解
据2021年《中华消化杂志》临床回顾,实施可乐溶石治疗的70%患者,自觉上腹不适、疼痛感大大缓解,部分无需手术。但亦有30%无效。
部分人反而胃部刺激加重
可乐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及糖分,胃炎、溃疡患者饮用后,易诱发烧心、泛酸、恶心、胀气,甚至使胃内容物反流事件升高达18-26%。
短期大量饮用易影响血糖和体重
每330ml标准可乐含糖约35g,等于7块方糖,频繁服用极易使血糖短时间波动3.5-6.5mmol/L,对糖尿病、肥胖或胰岛素抵抗者非常不友好。
部分慢性病患者诱发不良反应
胆囊炎、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患者,频繁高糖、高碳酸饮料,可能加重电解质紊乱、尿路症状,临床报告有8%患者出现肚胀、腹泻、心悸等反应。
![]()
既然喝可乐不是万能招数,我们日常应该怎么做,才真正守护好自己的“胃安全”呢?
注意饮食结构,少吃高鞣酸食物
柿子、山楂、枣、未熟香蕉、某些茶叶等富含鞣酸和膳食纤维,一次大量进食尤其空腹、饭后立即吃,极易与胃酸结合生成结石。建议合理搭配,控制用量,细嚼慢咽。
消化系统疾病要早治、规范治
如有慢性胃炎、胃动力障碍、胃术后状态,更易形成胃石。定期检查,遵医嘱调理,可减少结石发生。对易返流、慢性便秘等人群,提倡饮水、膳食纤维、运动结合。
![]()
切勿自行乱试“偏方”,症状不明要及时就医
不明原因胃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应尽快到消化科检查,不可自行大量用可乐等“民间招数”,以免延误治疗或导致并发症。特殊疾病如糖尿病、胃溃疡、肾功能异常、高血压患者,则要更加慎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