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联合国大会堂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当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傅聪在安理会改革议题辩论中,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说出“日本完全不具备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资格”时,台下的窃窃私语瞬间变成了全场的安静——这句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不仅让日本代表团脸色铁青,更在国际外交圈掀起了一场关于“资格”与“责任”的大讨论。
![]()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个被称为“世界权力中心”的位置,日本惦记了不是一天两天。但这次中国大使的直接表态,为什么能在全球范围内引爆舆论?说到底,不是中国“不给面子”,而是日本自己的表现,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
一、“踩红线”的外交:从台湾问题到军事扩张,日本的野心藏不住了
最近日本高层的一些言论,简直是在“玩火”,把台海局势和日本的“存亡危机”绑在一起,这种话听起来就离谱——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跟你日本有什么关系?这种越界的表态,不仅违背了国际关系的基本规矩,更暴露了一些日本政客的战略误判:以为抱紧美国大腿,就能在亚太地区“刷存在感”,甚至干涉他国内政。
更让人警惕的是日本的军事动向。从吵着要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到连年增加防卫预算,再到最近琢磨着搞远程打击能力,战后80年坚持的“和平发展”路线,似乎正在被悄悄改写。要知道,日本的和平宪法是二战后国际社会对其侵略历史的“约束”,也是它获得国际信任的基础。现在急着“松绑”军事,周边国家能不紧张吗?韩国、菲律宾、东南亚国家,谁心里不会打个问号:这是要回到过去的老路?
![]()
二、历史账没算清:一边想“入常”,一边给战犯“上香”?
评价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历史是绕不开的坎。日本作为二战的侵略国和战败国,本来就该对历史问题“夹紧尾巴做人”。但这些年,日本政界的表现却让人失望:有人否认南京大屠杀,有人说“侵略定义没定论”,甚至还有内阁成员跑去靖国神社参拜——那里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甲级战犯!
这就好比什么?好比一个犯过罪的人,一边想当社区志愿者,一边又给当年的同伙“扫墓”,还说“他们不是坏人”。受害国人民能接受吗?中国、韩国、东南亚那些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谁能忘记当年的苦难?历史问题上的“暧昧”,只会让国际社会对日本的信任度大打折扣——连过去的错误都不敢正视,怎么让人相信你会承担未来的责任?
![]()
三、“双重标准”的全球治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是“特权俱乐部”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干什么的?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关键角色”,得有担当、讲公道。但日本这些年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实在看不出“大国担当”,反而处处透着“精致的利己主义”。
比如在海洋权益问题上,日本自己跟邻国争岛礁时,喊着“国际法”;可轮到其他国家维护正当权益时,它又帮着盟友说话,搞“双重标准”。在核安全问题上更搞笑:一方面对朝鲜核问题指手画脚,另一方面却偷偷囤积核材料——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日本的钚库存量足够造上千枚核弹,这事儿至今没给国际社会一个合理的解释。
还有在多边合作中,日本总把“日美同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美国让它制裁谁,它就制裁谁;美国让它在亚太搞“小圈子”,它就牵头搞“印太经济框架”。这种“跟班式”外交,跟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需要的“中立”“公正”形象,差了十万八千里。安理会不是“美国的后花园”,常任理事国更不能当某个国家的“传声筒”。
四、国际社会的眼睛是雪亮的:想“入常”?先过邻居这关
日本总觉得自己经济实力强、科技发达,“入常”是“理所当然”。但联合国不是“富豪俱乐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拼的不是GDP,而是“软实力”——能不能赢得信任,能不能承担责任,能不能和其他国家好好相处。
就拿周边国家来说,日本跟中国、韩国的关系时好时坏,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吵个不停;跟俄罗斯在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问题上也僵着;连东南亚国家,对日本的军事扩张也颇有微词。一个连邻居都处不好的国家,怎么可能在安理会维护世界和平?
退一步说,就算日本能靠美国“拉票”,但安理会改革讲究的是“协商一致”。常任理事国需要“一票否决权”,是为了防止“少数强权说了算”。如果日本真的成了常任理事国,它会用这个权力维护国际公平,还是帮着美国“打压对手”?答案恐怕不言而喻。
![]()
五、中国的表态,不是“反对”而是“提醒”
其实中国从来没说过“安理会不能改革”。相反,我们一直支持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有话语权,让安理会更具代表性。但改革的前提是“负责任”——一个国家想成为常任理事国,至少要符合三个标准:正视历史、维护和平、承担国际责任。
日本现在的问题,恰恰是这三点都没做到:历史上不清不楚,现实中军事扩张,国际事务中搞双重标准。这样的国家,就算进了安理会,又能发挥什么作用?恐怕只会让安理会变成“争吵的舞台”,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平台”。
中国大使的表态,本质上是在提醒国际社会:安理会改革不能“只看实力,不看品行”。常任理事国的资格,不是靠“喊口号”“抱大腿”得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的——比如尊重历史、遵守国际法、维护多边合作、对世界和平负责。
![]()
结语:想当“大国”,先学会“做人”
日本如果真的想在国际舞台上“更进一步”,与其天天琢磨怎么“入常”,不如先踏踏实实“改改毛病”:
第一,正视历史。别再让政客去靖国神社“拜鬼”,别再美化侵略历史,真诚地向受害国道歉,这才是赢得信任的第一步。
第二,回归和平。好好遵守和平宪法,别总想着扩军备战,军事力量是用来保卫和平的,不是用来“秀肌肉”的。
第三,公平处事。在国际事务中少搞“双重标准”,别把同盟利益凌驾于国际公益之上,多做一些有利于全球治理的事,比如在气候变化、减贫、公共卫生等领域发挥作用。
说到底,联合国不是“权力的游戏”,安理会更不是“大国的特权”。日本要是真有志向,就该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而不是靠投机取巧、依附强权。毕竟,国际地位从来不是“求”来的,而是“挣”来的——靠道义,靠担当,靠对和平的真心守护。
这次中国大使的表态,或许会让日本“不舒服”,但对国际社会来说,这是一记清醒的警钟:任何想在联合国“升级”的国家,都得先问问自己:配不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