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日子一直都能这么乐观地强撑下去,千万不要投降啊!
![]()
就在今天,也就是2025年11月19日,中国商务部的一纸通报再次让东京的水产市场炸开了锅。简单来说,就是中方再次按下了暂停键,停止进口日本水产品。这个“再次”用得颇为精妙,因为距离上一次解禁,才刚刚过去了5个月!
估计这个政令一发出,那些刚准备哼哧哼哧赚钱的日本水产佬,想吃了高市早苗的心都有了!毕竟这一切始作俑者,都是她。
但人的悲欢并不相通,你水产佬赚不到钱,关我专家学者什么事?
![]()
![]()
消息一出,日本的专家们迅速开启了“淡定模式”。
比如那位东京海洋大学的胜川准教授立刻出来安抚民心,他说大家莫慌,2024年我们的水产品对华出口额占比只有3.8%啦,影响有限,我们正在走向不依赖中国的美好明天。
这话听起来特别有底气,对吧?
但如果你稍微琢磨一下时间线,就会嗅到一丝诡异的气息。
为什么是3.8%?因为这个神奇的数字,恰恰是在2023年8月中国因日本强行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而首次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之后发生的。换句话说,这个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占比,本身就是中国禁令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这就好比一个人因为绝食而瘦成了皮包骨,然后他指着体重秤对大家说:看,我多苗条,根本不怕没饭吃!
这种用结果来证明自己不怕原因的逻辑,堪称当代阿Q精神的国际版演绎。
![]()
![]()
更尤其的是那位日本研究院的调查部长石川智久,他一边承认中国人口多、市场大,一边赶紧补上一句:“最近日本食品出口在非中国市场增长很猛”。听起来好像日本水产商已经笑着把扇贝卖到火星去了。
他这话其实没说错,日本水产行业这两年确实在拼命寻找替代市场,把扇贝运到越南加工,再想办法卖到欧美。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转型的成本高昂,而且,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中国这样既能吞下巨大产量、又愿意为高品质水产支付溢价的大买家了。同样的北海道扇贝,在中国的盘子里和在美国的超市里,身价能差出20%到30%。这种损失,可不是几句“多元化成功”的场面话就能轻松抹平的。
所以说,这位也不过是在强装镇定罢了。
![]()
![]()
另一位经济学家门仓贵史的见解则代表了另一种主流论调:看,中国又开始“经济威压”了,所以我们更要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这套说辞非常巧妙地把日本政客挑衅在先的责任摘得干干净净,把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正当反制,包装成了一种霸凌行为。这就像一个小混混先跑去踹了别人家的大门,等人家出来揍他时,他反而对着街坊四邻大喊:快看啊,他打人啦!大家要小心啊!
这种“受害者叙事”虽然漏洞百出,但在政治操弄上却往往颇为有效,尤其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非常吃这一套。我可以大胆预言,不出两天,美西方国家的政治媒体就要来追着中国“猎巫”了。
![]()
![]()
![]()
![]()
那现在的真相是什么?
事实上,这次中国暂停进口是带着双重理由的。
一是日本未按承诺提供输华水产品所需的技术材料,导致中方无法确认其安全性;二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那句“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的挑衅言论,直接踩到中国红线。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说得直白:这类言论导致日本水产品“即使出口也不会有市场”。
可见,这不只是食品安全问题,而是日本政客非要玩火,结果烧到了自家水产商。
![]()
高市早苗大概觉得喊几句强硬口号就能赚足政治筹码,却没算清经济账——中国一旦动真格,日本那些高附加值水产(比如扇贝、海参)立刻失去最大溢价市场。日本政府现在只能一边喊着“要求赔偿”,一边赶紧研究补偿方案,比如给渔民发补贴、帮企业找替代买家。可补贴能贴多久?产业依赖的不是临时救济,而是稳定的出口渠道。
说到底,日本一些专家和政客的“不依赖论”,更像是一场政治宣传秀——用来安抚国内情绪、掩饰产业困境。很明显,高市早苗们的冒进言论,只会让日本渔民和出口商成为政治博弈中最先牺牲的棋子。
![]()
日本渔民又要声讨首相了
![]()
![]()
日本房长官:中国怎么还不联系我处理水产问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