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产业界和政界都盯着中国稀土政策的一举一动。很多人以为,中国一旦收紧稀土出口,就是亮出了“底牌”,逼得美国只能认栽。
但现实呢。一位美国前高官最近在智库会议上无奈承认: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后招”远不止出口管制,美国在关键领域的“去中国化”尝试已经陷入瓶颈,压根无能为力。这话听起来像是美国的自嘲,但背后却是实实在在的战略困局。
![]()
中国稀土的“底牌”从来不是简单的出口限制。
早在2025年,中国商务部就发布了第61号和第62号公告,对稀土相关物项和技术实施出口管制。这些措施不仅覆盖了中国境内的出口行为,还将“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物项”纳入监管范围。也就是说,只要产品中含有原产中国的稀土成分达到0.1%,就必须申请中国商务部的出口许可。如果最终用户或用途涉及军事领域,原则上不予许可。这一招直接掐住了全球供应链的“咽喉”,让美国和盟友的稀土供应链重建计划变得异常艰难。
![]()
![]()
不仅仅是稀土,我们还有完整的技术链
更让人无奈的是,中国不仅控制了稀土的出口,还掌握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美国虽然有芒廷帕斯稀土矿,但高纯分离能力远不具备工业化连续大规模水平,仍需依赖中国完成精炼。中国稀土处理能力一体化+规模经济优势形成核心壁垒,美国重建稀土供应链需要整整八年,而中国已经朝着下一代永磁材料迈进了。
![]()
从矿山到磁铁:中国对生产全程的控制
看看新疆的稀土产业园就知道,从矿石到磁铁的全链路布局早已成型。那些说“稀土牌打完了”的人,显然低估了中国制造的韧性。我们手里还握着半导体级稀土材料、金属提纯技术这些王牌。西方专家终于意识到,单纯囤积稀土矿石毫无意义。
中国独创的酸溶法提纯技术,让海外矿石不得不运到包头加工。这种技术壁垒比矿产本身更难突破,就像给了你小麦种却拿不走中国的蒸锅。
![]()
更让人觉得厉害的是战略节奏。
当美国忙着在东南亚寻找替代供应商时,我们已经悄悄锁定了稀土废料回收技术。全球75%的废旧磁材再生项目都在中国,这才是真正的闭环杀招。2025年中国稀土回收行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2.8%,预计2028年高性能钕铁硼占比提至60%。技术创新是稀土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在上游环节的绿色采矿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南方离子型稀土矿推广的原地浸取-镁盐替代工艺,使氨氮废水排放减少70%,而白云鄂博矿的尾矿回收技术将稀土综合利用率从40%提升至65%。
![]()
制造业的竞争早就不再是简单的资源争夺。
中国把稀土做成了“技术套件”,从电动车电机到风力发电机,整套解决方案的定价权都在我们手中。美国工厂即便拿到原料,也拼不过完整的产业生态。那位美国前高官的焦虑很有代表性。他在智库会议上坦言,中国制造业的可怕之处在于总能长出新的触角。当你以为抓住核心时,其实连对方的手腕都没摸到。
![]()
这种战略纵深的构建用了二十年时间。从江西的离子型稀土矿到深圳的磁材应用集群,我们建起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稀有金属工业体系。美国在稀土领域的“去中国化”尝试,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马拉松,而中国早已在终点线前布好了“后招”。
现在该让某些人明白,技术壁垒比关税壁垒可怕得多。中国稀土的“底牌”不是出口管制,而是全产业链的深度整合和技术壁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