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这句话是近时间,研究社喝茶闲聊时,我与古玉收藏家们,常谈到的一句话,天工开物这句话,最核心的八个字(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分别源自尚书和易经,集中要点在于,人与自然协同创造的核心理念。
这个观念在玉器纹饰也见揉入,但是这个观念,因为对于自然的极致追求,更是强调巧施无工,大美无华,所以能够符合条件的玉器并不多,所以国内外博物馆现存,天工级玉器极为少见,更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因为天工级器物,不光对于施工者要求极高,对于鉴赏者而言,也需要极高的审美观念。
![]()
如上所见,台北故宫博物馆所藏,清代老僧观狮玛瑙鼻烟壶,这件器物便是堪称天工开物级,天工之物,最妙之处在于天工二字,施工者,最大限度摒弃人为痕迹,不铺设不嫁接人为修饰,展现出玉器最自然的轮廓与审美,他给人一种自由的想象空间。
这种自由的审美观念,源自于对于玉器材质的要求近乎苛刻,因为他已经脱离了人力所能控制的范围,脱离了人类所设置的枷锁与牢笼,天工有便有,天工无便无,是一种不容商量的态度,更是一种近乎病态的高级审美。
当人们见过高级审美,便会想要拥抱自由,但是当人们想要拥抱的时候,才会发现这种审美并非人力所能达到,于是人们选择退而求其次,采用鬼斧与自然相匹配的办法,尽可能的达到高级审美,如下所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便是如此类物。
![]()
![]()
这便是我们后来所熟悉的巧雕,米不足则巧妇多施,施工者通过人力与自然相衔接的办法,尽可能的给观赏者,呈现出或山水或花鸟人物的纹样,但是人力所描绘之物,必然会沾染上工匠气息,远不如天然之物,那种灵魂自由的浓淡远近之感。
如果我们没有见过人工之物,其实凡间鬼斧也堪称绝妙,但是当我们选择两者相比较之时,审美观念高下立见,那种自由且不受拘束的感觉,太让人如痴如醉了,人工虽说巧妙,终归多了丝拘谨与匠气,让人如鲠在喉,犹如鸡肋。
![]()
![]()
![]()
![]()
![]()
![]()
如上所见的这件器物,便是古玉研究社近期来喝茶,古玉收藏家们的新宠儿,年份不算很高,中古到魏晋之间,天工玛瑙之物,国内外博物馆还能见着,天工和田玉器,国内外博物馆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理由很简单,因为天然玉器纹饰近乎妄谈。
先看五秒钟,再闭上眼睛,想象我们躺在蓝天白云的草原之上,天宫却见老虎的眼睛,微微上扬不怒自威,龙的五官栩栩如生,犹如风云变幻天宫活物,龙虎相见,周身没有任何人工修饰痕迹,犹如西边的云彩,是那么的不真实又轮廓分明,给人一种极其纯粹的,没有杂音的,近乎病态的审美情趣。
方叶之{江苏·沭阳}
{文学作家,古玉收藏家}
{陋兰室 · 古玉研究社创始人}
代表作{古玉知识鉴定全集}
散文作(古玉高手是如何炼成}
{中国文化报与人民日报连载作家}
力求十年走遍中国所有县级古玩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