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下午去邮局取书。
路过城南新区的商业街,发现三个月内第四家奶茶店正在装修。
招牌是荧光粉的“蜜雪冰城”,和隔壁墨绿色的“茶百道”对着闪烁。
这条街的店铺像驻训时的帐篷,隔一阵就换一拨番号。
我抱着一箱二手书站在街角发呆。
2017年刚自主择业时,我也想过开奶茶店——直到看见某品牌加盟商趴在台账上算电费,手指冻得和奶茶里的芋圆一样紫。
![]()
2
我的书店在在老农机厂宿舍楼拐角。
三十平米,招牌是手写的“高原书店”。
每周二下午开门,专卖西藏题材的旧书。有人笑我选品像驻藏部队的流动书屋。
今天刚开门,穿校服的女孩指着《藏地牛皮书》问:“叔叔,这本书里真有磕长头的人?”
我翻开泛黄的内页,照片上2005年的色拉寺台阶,有个背影像极了我带过的兵。
那年他十八岁,巡逻间隙总爱用铅笔描经幡。
3
县作协的老王常来淘书。
他指着《艽野尘梦》扉页的藏文印章问来历。
我泡着战友寄来的林芝红茶,水汽模糊了眼镜。
2012年冬,我在羊八井兵站用三箱方便面跟藏族学者换这本民国刻本时,雪粒子正砸在迷彩帐篷上啪啪响。
现在书店暖气太足,反倒怀念起那年用体温焐化冻住钢笔尖的日子。
4
斜对面开了家“零食很忙”。
学生们举着三块钱的柠檬水涌进去,我的书店像被遗忘的哨所。
偶尔有转业战友来访,指着空荡荡的书架叹气:“老苏,你这店日均流水不够当年咱连队一顿加餐。”
我递过搪瓷缸,杯底还印着“高原模范营”的番号。
去年退伍的小刘在成都做社区团购,视频里劝我上架网红手账本。
我却在整理《康巴调查记录》时,发现夹着片2010年采的格桑花标本。
5
黄昏时总爱去濑溪河边遛弯。
今天遇见个练萨克斯的老人,吹的是《走向高原》。
我坐在石凳上听他漏了三个音——像极了我第一次带新兵唱《高原红》跑调的模样。
河面飘来挖沙船的鸣笛,突然想起1999年军校毕业晚会上,我把《母亲》唱成了喊口令。
台下教官笑:“苏排长,你这嗓子适合阵前喊话。”
6
今天书店卖出两本书。
《西藏绘画史》给美院采风的学生,《雪域天籁》给广场舞阿姨——她说封面配色适合绣鞋垫。
微信收到转业干部群的未读消息99+,都在讨论子女留学和学区房。
我拍了张书店窗台的绿萝发给群聊,照片角落有意无意带上了《军事地形学》的书脊。
closing
今日流水:书籍销售86元,退役金自动到账21348元。
公众号打赏收到5.20元,备注是“谢谢老板的西藏故事”。
(本文作者曾在西藏部队服役,2017年,副团职务选择自主择业方式退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