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架飞机,不“喝”油,只“喝”氢,排出的几乎是纯净水,还能在天际以12倍声速狂飙。这听起来像《星际迷航》里的场景,但一家来自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公司——Hypersonix Launch Systems(HLS)正在努力将它从科幻世界拖进现实。
![]()
为什么偏偏是氢?为什么执着于“高超声速”?当这两者碰撞,会点燃怎样的未来?我们将带你一探究竟:看Hypersonix如何试图打造世界上第一架氢动力高超声速飞机,揭秘目前所知的一切……
愿景:高超声速和氢气的“天作之合”
高超声速飞行是航空领域的重大挑战,涉及极端温度、吸气式推进、先进材料与巨大能量需求。长期以来,相关飞行器主要依赖火箭助推或碳氢燃料(如煤油)驱动。
然而,近年来出现新趋势:氢动力正成为关键方向。Hypersonix公司宣称其专有的“SPARTAN”超燃冲压发动机采用氢燃料,可实现零碳飞行——即使用绿氢,唯一排放物为水,且目标速度达到12倍声速之快。SPARTAN的原理为,在高超声速状态下吸入空气,与氢气混合燃烧产生推力。
![]()
目前,Hypersonix已公开提出打造“全球首架氢动力高超声速飞机”的愿景。若成功,这种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将在国防、航天发射、高速运输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历史脉络:并非凭空诞生
氢动力和高超声速的概念有着深厚的技术积淀。最著名的例子是苏联的图-155实验机,它在1988年成功使用液氢飞行。虽然最终因成本和基础设施问题未能普及,但它证明了氢气作为航空燃料的可行性。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X-43A和空军的X-51“乘波者”成功验证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可行性,尽管使用的是传统碳氢燃料,但为Hypersonix等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和设计参考。
![]()
数字背后的科学:为何是12倍声速?
为实现“马赫12”(约12倍声速)这目标,飞机需突破多重技术极限——在大气层内以约每小时14820公里的速度飞行,意味着机体将承受极端热负荷,空气在高速下发生解离,冲击波与发动机进气、燃烧、排气过程的协调变得极为复杂。此时,飞机材料需耐受剧烈热应力,气动布局也必须在高速与高空条件下保持稳定。
选择氢燃料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策略:其高比能(指燃料单位质量所蕴含的能量非常高)有助于实现更高马赫数,清洁排放符合可持续目标,但同时也带来了低温储存、高速燃料供应及在超声速气流中混合点燃等复杂问题。
若技术实现,马赫12不仅代表速度突破,更将重塑全球运输、国防监视与太空进入的方式,开启一类全新飞行模式。
现状和竞争格局
在当前全球高超声速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各家企业正通过不同的技术路径争夺这一战略制高点。Hypersonix公司正处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在澳大利亚政府及波音等伙伴的支持下,该公司正全力推进DART AE验证机与SPARTAN发动机的地面测试与设计优化,为即将到来的实际飞行测试做准备。
纵观竞争格局,美国Hermeus专注于基于涡轮基冲压组合发动机的马赫5级民用飞机,其“夸特马”验证机已取得实质进展;瑞士/西班牙Destinus同样押注氢动力方案,原型机已完成多次试飞;而美国的Venus Aerospace则另辟蹊径,致力于研发旋转爆震发动机……
![]()
“夸特马”Mk1
未来发展
Hypersonix的愿景若能实现,影响将远超卫星发射领域,重塑多个行业格局。凭借马赫12的飞行速度,全球物流与商务旅行将迎来革命性变革,例如悉尼至洛杉矶的航程有望缩短至约2小时。同时,该技术将大幅降低临近空间的探索成本,为太空旅游与科学研究开辟全新可能。
在航空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氢能高超声速技术既承载着跨大陆飞行革命性提速的期待,也凭借水蒸气为主的排放特性,为行业勾勒出兼顾高效运营与零碳目标的潜在路径。其发展过程中或将催生的耐高温材料、高效热管理及先进飞行控制等关键技术,亦有望为绿色航空产业链的完善与升级提供新的支撑。不过,这一技术路线仍需跨越技术成熟度、产业适配性等多重挑战,其最终能否为全球航空运输系统的低碳转型注入持续动力,为行业打开全新发展空间,尚待时间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陈奕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