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光年(ID:shuziguangnian)出品
陈实丨作者
邵阳丨编辑
从通义千问,到通义,再到千问,摇摆的阿里的AI TO C端战略终于传递出一丝明确的信号。
日前,号称“阿里最强大模型官方AI助手”,全新改名后的千问App公测版正式上线。这款应用自通义App更名而来,在更早些时候,这款App以通义千问的名称问世。
![]()
千问App在应用商城里的应用详情显示,千问App使用阿里最强闭源Qwen大模型,是体验新发布的最强Qwen大模型的第一入口。
阿里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表态,阿里会把 AI 超级入口的重点集中在千问上。
过去,借助于阿里云和Qwen大模型,阿里一直在杵着头猛攻B端的AI基建。这导致阿里的AI战略“偏科”严重,其在C端的应用端层面上,一直存在明显的短板。
虽然作为阿里原生AI应用的代表,通义千问早在2023年9月就已上线,但始终不温不火,没有成势。
相较于ChatGPT过7亿,豆包和DeepSeek双过亿的月活用户规模,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通义(通义千问改名后)的月活用户仅300万出头。
很显然,在过去的时日里,严重落后于同行的通义App,其数据表现很难与阿里战略级Ai应用的身份相匹配。
在阿里内外部,风头更盛的是以搜索起家的夸克。
在今年上半年,夸克动作频频,先后上线了超级框、高考志愿大模型、AI 创作平台、AI 眼镜、AI 对话助手等,这些大开大合的动作均指向了一个极为宏大的目标:夸克要成为阿里AI旗舰级应用,要成为阿里AI时代的超级入口。
但是现在,承载着阿里AI TO C战略野望的千问来了,带着看起来更高的战略定位,更丰富的优势资源和更多的期冀。
夸克,将难以避免地被拖入“二选一”的境地。
阿里AI变阵:千问要“大一统”,夸克被“偷家”?
千问和夸克,不只是“师出同门”,更是“血脉至亲”。
回看来路,于2016年10月份上线的夸克,是原阿里移动事业群UC团队孵化的一款浏览器产品。在上线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夸克与UC等一道,是阿里大文娱体系的组成部分。
到了2019年,夸克被整合到了阿里新成立的创新事业群中,夸克迎来了自身命运的第一次分野。此后几年里,阿里创新业务的架构虽几度调整,但夸克始终被视作阿里探索创新业务上的重要抓手之一。
2023年11月,阿里公布了包括夸克在内的首批四大战略级创新业务,夸克之于阿里的战略意义再度升维。此后,夸克一路高举高打,特别是数据表现十分亮眼。
而通义千问最早则属于阿里云旗下,是阿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核心基座。去年年底,阿里将通义To C方向产品应用团队调整至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实现了“通义”的底层技术与产品应用的分离。
至此,通义与夸克正式会师,同属于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虽然调用的都是阿里Qwen大模型,但阿里对夸克和千问二者的定位是有差异的。
从地位上,千问是阿里Qwen大模型的原生AI应用,而夸克则是阿里搜索业务的AI化,它的更多功能应用,均是在Qwen大模型的技术基座上所衍生出来的AI智能工具。
另外,据公开报道,全新的千问项目虽归属于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但其统筹工作目前由阿里巴巴集团层面主导,此次更名上线,更是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亲自拍板决策。
在阿里核心管理层看来,此次千问App的更名上线,是阿里争夺“未来AI生活”的入口之战。据称,阿里正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App。
综合各方表态来看,在阿里关于AI TO C的顶层设计里,未来在阿里内部,千问大有“一统天下”的意味。
不过,无法回避的是,暂且不论千问和夸克在用户和运营数据维度上的差距,二者虽在用户体验上存在着差别,但二者更为核心的能力,并未有明显的差异化。
决定二者未来命运走向的核心,实则是阿里对未来AI时代的产品应用形态是如何看待的,即未来AI时代的超级入口应是什么样的。
在公开报道中,阿里及千问相关人士均传递出这样的一个观点:承载未来AI时代超级入口的,不是单向搜索,而是双向对话,是真正能够做事和解决问题。
千问和夸克的基因,存在着明显差异。千问定位为一款能聊天、会办事的AI产品,而夸克则是 AI 搜索和 AI 浏览器。千问承载的是AI核心能力,夸克是基于这一核心能力演变出的应用形态。
据阿里人士在采访中透露,随着 AI 能力的提升,他们认为对话式 AI 助手是更好的形式。
“接下来阿里会重点发展千问,并把它放进夸克。”阿里人士表示。换言之,未来,夸克的功能实现,还需要调用千问的底层技术和能力。
在过去,夸克确实承载着阿里对未来AI TO C的探索重任,但现在,承担起这个重任的是千问。阿里AI旗舰应用被“偷家”,已成事实。
入口之争:是AI时代的“船票”,更是流量蓄水池
从当下的技术演进方向来看,在电商和社交之后,互联网超级平台未来的更多可能性,极有可能来自于AI。
吴泳铭在2023年接任阿里集团CEO后,曾多次对外传递出阿里对AI未来战略的倚重。电商+AI两大核心业务成为驱动阿里业绩快速增长及长期发展的两大引擎。
在此前的2025年财年致股东信中,蔡崇信、吴泳铭也曾表示,阿里将持续推进“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未来将继续聚焦以AI为核心的未来方向,加速推动AI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
但在过去这两三年里,在AI产业的无数可能性中,人工智能大模型成为行业“显学”,阿里也毫不例外地一头扎进了这个拥挤的赛道里。
但阿里将更多的战略重心放在了Qwen大模型的基础能力建设上,在C端的AI应用上,相较于国外的ChatGPT,国内厂商的豆包、DeepSeek和元宝等原生AI应用,阿里的动作相对迟缓很多。
形势已是相当紧迫。从用户基数的维度来看,ChatGPT月活用户已达7亿,成为全球市场第一,豆包和DeepSeek的月活用户也已过亿,即便是合并夸克和千问的月活用户数,阿里在AI TO C领域已经严重落后。
更为要命的是,当下已身处头部阵营中的几大AI原生应用,已经开始尝试将应用的工具属性与内容、电商和社交进行链接,探索AI原生应用未来的商业化前景。
作为当前拥有最大用户群体的淘系电商,AI之于电商所带来的可能性难以想象,这也是阿里在此时要高举高打闯进AI to C赛道的原因所在。
错过了AI ,可能就错过了下一个时代的“船票”。
但AI之于电商,只是阿里激进调整AI to C战略的表征。对未来时代入口的争夺,才是阿里的野心所在。但入口之争的本质,还是对存量流量的复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超级App如微信、支付宝通过聚合服务成为了巨大的流量蓄水池,掌握了用户与服务的连接枢纽。
进入AI时代,行业普遍认为,基于自然语言交互的AI助手将可能重塑这一格局,成为新的、更强大的超级入口。千问App被赋予的使命,正是要构建一个AI时代的流量核心。
阿里生态已经无比丰富,可以满足常态下的日常生活所需。此时,将阿里生态下的各种生活场景接入千问,其逻辑在于:通过一个统一的AI入口,用户可以实现所有需求,从而将流量牢牢锁在千问的生态闭环内。
这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用户黏性和数据沉淀,更能为阿里旗下的各项业务输送精准流量,形成以千问为中枢的AI生态效应。
相比之下,夸克虽然也具备搜索和部分服务能力,但其“浏览器”的工具属性基因,使其更像一个流量的“中转站”而非“蓄水池”。这种“过路式”的流量模式,显然不如千问所描绘的“一站式闭环”更具想象力和控制力。
因此,将AI TO C战略重心押注于千问,实质上是阿里在押注下一代流量分配的主导权。前提是,阿里如何让千问变得无比的“大”,大到能够承载海量的用户流量和需求。
结语:“追赶者”阿里,如何抚平焦虑?
阿里在埋头猛攻AI基建的时候,AI原生应用的爆发,“一时惊醒梦中人”。夸克目前取得的成绩,不可谓不成功,但它毕竟难承其重。
千问,是阿里在AI TO C战略上的焦虑的投射。
阿里将千问推至台前,可视为阿里在落后局面下的一次“战略性抢跑”。它试图通过集团层面的强力整合与资源倾斜,快速弥补其在C端应用端的短板,缩短与头部阵营的差距。
但有了千问,阿里是否会就此放弃夸克,暂时并没有明晰的答案。阿里是否会通过“二选一”的内部赛马机制来平衡千问与夸克之间的关系,亦未可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阿里急需明晰二者之间的战略纵深,避免资源内耗和重心摇摆。或许,抛弃“双线探索”,转向“重点突破”,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
夸克将面临的,是“突围赛”还是“生死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