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到2022年初,美国房地产市场简直像开了挂。
房贷利率一路跌到史无前例的水平,房地美数据显示,30年期固定利率首次跌破3%,2021年初更是创下2.65%的极值。
这种捡便宜的机会谁能不动心?大家跟抢白菜似的买房,生怕晚一步就错过了这辈子都难再有的窗口期。
![]()
本来想说说当时的市场有多火爆,后来发现普通人的置业故事,比冰冷数据更有说服力。
疫情让全世界按下暂停键,安居却成了大家最迫切的需求。
低利率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置业的大门,不管是刚入职的年轻人,还是计划扩家的夫妇,都想趁机锁定成本。
拉赫曼夫妇2022年初刚换了新工作,一个是医院运营经理,一个做网络安全。
![]()
他们知道利率已经开始往上走,每个周末都奔波看房,足足跑了三个月。
最后以66万美元拿下一套带泳池的两居室,成交价比挂牌价高了3万美元,利率锁定在4%。
放在当时,这个利率已经算“高”的,但他们觉得能上车就不错。
更幸运的是麦克多曼夫妇,2020年他们锁定2.5%的超低利率,花26万美元在凤凰城郊区买了三居室。
那会儿房源紧俏到什么程度?前一周竞价落败,下一周房价就超出预算,能抢到这套房,他们当时觉得自己运气爆棚。
![]()
21岁的德博德夫妇更绝,他们把Zoom线上婚礼省下来的钱拿出来,加上积蓄、贷款和首次购房补贴,以2.7%的利率买下25万美元的两居室。
那会儿德博德还在念大学最后一学期,年轻夫妻俩觉得,这是投资未来的最好方式。
当时有财富顾问就说,能锁定低于3%利率的购房者太罕见,这种情况可能很久都不会再出现。
事实证明,这话一点没说错。
![]()
谁也没想到,曾经的低息红利,短短几年就变成了束缚手脚的“枷锁”。
现在美国房贷利率飙到6%以上,比疫情期间翻了一倍还多,再加上房价居高不下,当年跟风买房的人,如今全陷入了两难。
麦克多曼夫妇的房子现在净值涨了不少,但他们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家里添了第二个孩子,夫妻俩都居家办公,经常要抢同一间办公室。
![]()
他们特别想换个大的,可一想到要放弃2.5%的低利率,换成6%以上的新贷款,就打了退堂鼓。
增建一间房要花5万美元,这笔钱也不是小数目,实在让人纠结。
德博德夫妇咬咬牙换了房,代价却超出想象。
2024年他们搬到更宽敞的住宅,多了一间卧室和活动空间,可新房贷利率冲到6.6%,月供直接翻倍。
现在第二个孩子即将出生,他们不得不砍掉外出和度假计划,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
![]()
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场豪赌,现在只能接受现实。
单亲妈妈约翰逊的遭遇更让人揪心。
2019年她以3%左右的利率买下四居室,没想到2020年疫情暴发就被强制休假。
独自抚养三个男孩的她,根本无力承担房贷,第一年就出现违约。
她靠亲友帮忙和送外卖兼职硬撑,始终不愿放弃这个能给孩子稳定环境的家。
去年她被迫重新办理房贷,利率涨到5.3%,月供从1700美元涨到2800美元。
![]()
财务压力陡增,她连搬迁的能力都没了。
可让人意外的是,她最后悔的不是当初买房,而是没有更早置业。
她觉得如果买得早,现在本该完全拥有自己的房子了。
很显然,这些房主的困境不是个例。
有调查显示,不少疫情期间置业的人都后悔了,有人低估了房产持有成本,有人因为房贷压力推迟了其他人生目标。
![]()
特朗普近期放出“50年期抵押贷款”的政策风声,更让现有低息房主不敢轻易动,生怕错过现在的福利。
疫情期间的低利率就像一场美丽的意外,它帮很多人实现了安居梦,却也没料到生活需求会变得这么快。
孩子长大、工作模式改变、家庭结构调整,这些都让当初的“完美住宅”变得不再适配。
而高利率和高房价的双重压力,又让换房变成一件极不划算的事。
![]()
这些房主就像被锁在一个安全但拥挤的空间里,外面的世界在变,自己却动弹不得。
房子本该是生活的容器,是遮风挡雨的港湾。
疫情期间的低息让很多人提前实现了这个梦想,可市场的波动和人生的变数,又让这份幸运多了几分无奈。
![]()
对于我们来说,这也算是个提醒。
置业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除了看重当下的红利,更要考虑长远的适配性。
毕竟,房子最终要服务于生活,而不是反过来束缚生活。
在变动的时代里,你觉得房子该是资产的避风港,还是生活的容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