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那天,莫斯科西边的一处墓园原本应该是安静的,那是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母亲的忌日,他照例前去扫墓,可没人想到,在这样的场合,居然藏着一场精心布置的暗杀计划。
要不是俄安全部门及时出手,绍伊古很可能回不去了,三天后,俄罗斯官方公布了这起事件的详情,不仅震惊了俄罗斯国内,也再次把俄乌之间那场越来越看不见、却越来越危险的“暗战”摆上了台面。
花瓶掩护的摄像头
根据俄罗斯安全部门通报,这起暗杀行动的方式看起来并不复杂,但细节却让人后背发凉,一对俄籍夫妇接到指示,要在绍伊古家人墓前摆上一束“鲜花”,可这束花不是普通的祭品,花瓶里被隐藏了微型摄像头,疑似用于定位监控。
![]()
指使他们的人,是一位名叫“鲁斯兰”的中间人,而再往上,则牵扯出更多背景复杂的人物,包括一名在逃的乌克兰人和一名中亚裔的嫌疑人。
也就是说,这起行动并不是某个激进分子的个人行为,而是一场跨国配合、分工明确的有组织行动,从摄像头的用途来看,有两种可能:一是提前侦察,方便后续安排精准袭击。
二是花瓶本身就可能藏有爆炸装置,这两种手法都不新鲜,但将其用于墓地、藏在花瓣之间,显然是冲着“让人放松警惕”来的。
![]()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行动选择的时间点极为巧妙,绍伊古母亲的忌日,是一个高度可预测的日子,对他本人来说也有极高的情感意义。
在这样的场合动手,不但容易接近目标,也更可能让对方精神松懈,从这点看,策划者对目标的生活节奏和习惯掌握得相当清楚,说明前期已经做了不短时间的跟踪和观察。
这让俄方的安全系统敲响了警钟,因为这和过去常见的战场袭击不同,它不再发生在军事据点或高风险区域,而是悄悄渗透进了领导人的私人生活,这种操作方式,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极难防范的。
![]()
选中绍伊古
这次行动的目标是绍伊古,显然不是随便挑的,在俄罗斯高层中,绍伊古是普京长期的亲信,也是军方最核心的决策参与者之一。
虽然他已经不再担任国防部长,但调任安全会议秘书后仍掌握着大量与军事、情报、安全相关的工作,尤其是在俄军后勤、武器生产和战略部署方面,他的影响力依然很大。
刺杀他,对俄方的打击不仅仅是“少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可能直接影响军队运转和高层信任链条,这对乌克兰来说,确实有吸引力,如果能成功干掉这样一个“节点人物”,无疑会在心理上对俄方造成巨大冲击。
![]()
但更深的动机可能还和乌克兰当前的局势有关,在前线,乌军压力持续上升,多个方向都处于被动状态,同时,乌克兰国内也不太平,政府内部接连爆出腐败丑闻,普通民众的不满情绪在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制造一起“震撼舆论”的大动作,可能被视为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办法,从乌方的角度看,即便这类高风险行动可能引发俄方的强烈反击,但如果能换来国际关注和国内团结,那未必不是一笔“值得冒的险”。
尤其是在当前这种胶着局面下,传统作战方式难以取得突破,非对称手段就成了越来越常见的选项,不过,这种打法的问题也很明显。
![]()
一旦失败,不但不会加分,还可能激化局势,甚至适得其反,毕竟,克里姆林宫对这种“跨线行为”的容忍度非常低,一旦被认定为“越界”,后果往往不会手软。
从前线打到后方
这次刺杀未遂事件,其实只是俄乌冲突中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现象,随着战事拖长,乌克兰在传统战场上的空间被不断压缩,开始更多地采用“刺点式”的操作手法。
更重要的是,这类行动的频率正在上升,俄方的高级将领、情报人员、甚至技术官员,越来越频繁地成为目标,这说明乌方已经将“暗杀”当作一种系统化的战略工具使用,而不是临时起意的偶发事件。
![]()
对俄罗斯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过去的防御体系主要围绕军事基地、政府大楼和关键设施展开,现在则需要考虑如何保护领导人的“日常生活”。
而这种全天候、全领域的防御任务,在实操上几乎是无法做到百分之百覆盖的,从更大的层面看,这标志着俄乌冲突正处于一种更复杂的阶段。
双方都很清楚,靠传统战争手段难以速胜,于是就把更多精力放到了“边缘打法”上,你打我后勤,我刺你高层,彼此都在寻找对方最软的肋。
![]()
而这类较量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高,它不像一场坦克大战那样能预测进度,也不像一场外交谈判那样有时间表,它更像是一种“心理拉锯”,比的是谁更能承受不确定、谁更能抓住对方的疏忽。
已经变了味
虽然这次绍伊古躲过了危险,但对俄方来说,这绝不是“松一口气”的时候,相反,它意味着今后的每一天都必须更加小心,墓地这种地方本该是私人空间,现在也成了潜在的战场,对于俄罗斯高层来说,这样的安全压力无疑会持续加剧。
接下来,俄方很可能会对乌克兰做出回应,这不只是为了“报复”,更是为了传达一个信号:这类行动不能成为常态,具体怎么回应,外界暂时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俄方不会让它轻易翻篇。
![]()
而对乌克兰来说,即使这次行动失败了,也不代表就此收手,从目前的态势看,他们还会继续探索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打法,哪怕只是制造混乱、分散对方注意力,也算是一种收益。
只不过,这种战术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它容易带来局势的不可控,一旦双方都开始以暗杀为常态,战争的危险程度将远超现在,更重要的是,这种打法虽能博得眼球,却未必能改变战场格局。
这场战争正在变得越来越像一场“看不见的较量”,从战壕到网络,从能源到情报,现在甚至延伸到了墓地,它不再只是坦克与步兵的对决,而是一场融合了多种手段、跨越多个领域的混合对抗。
![]()
绍伊古这次躲过一劫,但没人能保证,下一个目标是谁、下一个地点在哪,对俄乌双方来说,这场战争已经没有“后方”可言,每一个角落,都是战场;每一次松懈,都是破口。
信息来源:
俄媒爆料:一“破坏小组”受乌克兰情报机构指使,曾计划暗杀绍伊古 环球时报2025-11-18 16:36
乌克兰招募破坏分子暗杀绍伊古:墓地放花瓶,欲在绍伊古祭拜母亲时引爆炸弹 大象新闻2025-11-18 17:4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