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东洲区法院民一庭通过实地走访、耐心调解,成功化解了一起僵持许久高达180万元的民间借贷纠纷。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不仅实现了案结事了,更彰显了人民法院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司法温度。
![]()
![]()
张某与被告苏某、内蒙古某公司本是合作多年的生意伙伴,因一笔借款产生纠纷,诉至法院。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张智发现,当事人矛盾分歧较大、情绪对立,虽经多次线上沟通,但就还款金额、期限等核心问题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庭前送达的文书也被拒收,案件审理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困境,张智法官并未简单地一判了之。她深知,民间借贷纠纷背后往往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份冰冷的判决可能无法真正解开当事人的“心结”,甚至可能激化矛盾,断送双方合作多年的情谊。为彻底化解纠纷,张智法官决定转变工作思路,启动“实地送达+现场调解”模式。
2025年11月11日,张智法官与法官助理李娜一同前往被告住所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进行法律文书送达。通过前期电话沟通,张智法官了解到原、被告系多年的供货合作伙伴,在被告资金短缺时原告提供了资金帮助,张智法官以此为切入点,现场组织双方进行“背对背”调解。张智法官耐心倾听被告公司实际困难和苦衷,从法理、情理、诉讼成本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其正视法律义务。同时与原告方深入沟通,转达被告的现实情况,劝说其换位思考,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寻求解决方案。
张智法官的真诚与执着终于打动了双方当事人,从早上9点开始经过数小时的释法明理和情绪疏导,双方逐渐从最初的针锋相对转向理性协商。最终于当日下午4点,在张智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11月底一次性还款180万元,原告张某及苏某当场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确认,但因为内蒙古某公司公章因为办理事务不在公司,张智法官决定当天必须让双方的调解圆满完成,随后与原告、被告公司法务一行驱车2小时于当日19点到达内蒙古某公司公章所在地。随着内蒙古某公司在调解书上盖章确认,一场持续许久的纠纷,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案的成功调解,是东洲区人民法院深入推进诉源治理、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一个缩影。法官主动深入基层,将调解工作延伸到群众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如我在诉”的理念,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来源:东洲区人民法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