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中学历的人,竟能摇身变成“首席科学家”?不是科幻小说,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
江苏科技大学这位郭伟教授,履历光鲜得让人眼晕:高考状元、海外博士、Nature论文、德国院士团队核心成员……结果一查,全是编的。
1994年陕西理科状元,姓楚不姓郭;所谓导师合影里根本没他;德国科学院压根没这号人;连他吹上天的“郭氏模型”和1300次引用,在Nature Materials上连个影子都找不到。
![]()
更离谱的是,他连学术圈最基本的“三件套”,Google Scholar、ResearchGate、ORCID都没有,却敢宣称发了180篇SCI、引用3万次。
三个月内引用量从6000飙到3万?除非全世界材料学家集体梦游去给他点赞,否则这数据只能来自Excel表格。
这不是“学术不端”,这是赤裸裸的诈骗。
可问题来了:这么拙劣的造假,怎么一路绿灯进了高校,还当上了博导、首席科学家?答案很扎心:我们的引才机制,早被“帽子文化”绑架了。
![]()
只要头衔响亮,“海外博士”“国际大奖”“高被引学者”,哪怕漏洞百出,也有人抢着要。毕竟,一个“院士级人才”能给学校带来项目、经费、排名,谁还耐烦去查他是不是真在九州大学吃过食堂?
更讽刺的是,这类“水货专家”往往比真学者更会包装:频频接受采访、登上媒体头条、把提名说成获奖、把参与吹成主导。而真正埋头做实验的科研人员,反而因为不会吆喝,被晾在一边。
![]()
这种“重名头、轻实质”的风气,早就让学术圈成了人设秀场。你发十篇扎实论文,不如别人一张海外经历PPT;你十年磨一剑,不如他三个月编个国际大奖。
最惨的是学生。他们信任导师的光环,跟着“顶尖专家”干了几年,结果发现老板连博士都不是。青春耗了,论文可能作废,毕业遥遥无期。而骗子拍拍屁股进去了,留下的烂摊子,却要无辜的年轻人来扛。
这事不是孤例。
十年前有陆骏,今天有郭某,明天呢?只要评价体系还迷信帽子、迷信海外背景、迷信顶刊神话,就永远会有下一个“李鬼”混进来。
![]()
学术不是演戏,科研不是人设。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不靠几个镀金头衔撑起来,而靠千千万万真实、扎实、诚实的研究者。
现在该做的,不是吃瓜看热闹,而是彻底改革人才引进机制:海外学历必须认证,论文必须可查,头衔必须核实。宁可慢一点、严一点,也别再让骗子钻了空子。
否则,今天塌的是一个教授的人设,明天塌的,可能是整个科研公信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