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中学历的人,竟能当上大学“首席科学家”、带博士生、拿千万经费。这不是黑色幽默,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江苏科技大学这起“郭伟事件”,撕开了学术圈最不堪的一角:当评价体系只认论文数量、头衔光环和海外履历,骗子就能靠PPT和嘴炮,混成“学术大牛”。
![]()
他没读过大学,却指导博士;没发过真论文,却宣称被引6000次;连Google Scholar账号都没有,竟敢吹嘘Nature子刊成果。更讽刺的是,这套谎言居然一路绿灯,从人事审核到项目审批,无人质疑,无人核实。
这不是一个人的骗局,而是一整套机制的失灵。
高校为了“双一流”排名,疯狂抢“帽子人才”。只要你说自己是“海归博士”“高被引学者”,哪怕简历漏洞百出,也有人抢着给编制、给实验室、给启动资金。
![]()
审核?走个形式就行。反正“宁可错招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能刷指标的”。
于是,郭伟这种“数据包装大师”便钻了空子。他知道学校要什么,就精准投喂什么:SCI篇数、引用量、国际头衔……全是学术圈最爱的“硬通货”。
可这些数字背后,可能是代写、挂名、甚至凭空捏造。在唯KPI至上的环境里,没人关心你是否真懂科研,只关心你能否让学校在排行榜上往前挪一位。学术成了流水线,学者成了数据工人,而骗子,就成了最高效的“产能工具”。
![]()
最令人心寒的,是事发后的集体沉默。
学校回应:“不清楚”“已离职”“人事处没备案”。仿佛这位首席科学家,是凭空冒出来的幽灵,三年五年在校园里讲课带人,行政系统却一无所知。
这说得通吗?入职不查学历?课题不审背景?经费不核资质?要么是管理形同虚设,要么是心照不宣地装睡。毕竟,只要他能产出“成果”,真假又有什么关系?
![]()
而在这场闹剧中,最无辜的,是那些学生。他们拼尽全力考上研究生,以为拜入名师门下,结果导师连本科都没上过。
过去几年的实验、论文、熬夜,可能全建在流沙之上。换导师?谈何容易!研究方向断层、数据作废、毕业延期,青春就这么被偷走了。
更糟的是,“师从造假者”的标签,可能伴随他们一生。求职时被质疑,申请博士被婉拒,连学术诚信都要被反复审查。
这不是简单的学术不端,这是对一代年轻人的信任谋杀。
我们总说“科研容不得半点虚假”,可现实却是:虚假一旦披上“有用”的外衣,就能畅通无阻。陆骏十年前靠盗用论文骗得“青年千人”,今天郭伟靠编造履历坐上首席宝座。
![]()
为什么总有人前赴后继?因为成本太低,收益太高。即便东窗事发,顶多解聘了事,而骗取的经费、职称、资源,早已落袋为安。
要杜绝下一个“郭伟”,光靠警方介入远远不够,必须彻底改革人才评价机制:
一、海外学历必须官方认证,不能仅凭一张模糊的毕业证照片;
二、论文必须可追溯、可验证,拒绝“三无学者”(无学术账号、无同行评议、无真实署名);
三、头衔引进需独立第三方背调,而非学院内部“信任投票”;
四、更重要的是,把“唯论文”转向“重能力、看贡献、验真才”。
![]()
学术不是秀场,科研不是生意。一个国家的科技未来,不该寄托在几个镀金头衔上,而应扎根于千万个踏实做实验、认真写论文的普通研究者身上。
希望这次“高中生博导”的荒诞剧,能成为压垮“数据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
否则,今天的郭伟倒下了,明天还会有李伟、王伟,继续在象牙塔里上演魔幻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