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法院的庭审现场,小米法务团队甩出的 84 页证据成了舆论焦点。当 “雷军不懂结构,发的微博不算数”“宣传没写进合同不算违约” 这些辩护说辞传开,100 名 SU7 Ultra 车主半年来的维权怒火再次被点燃。这场围绕 4.2 万元碳纤维前舱盖的纠纷,早已超越单一维权事件,成了照见新能源汽车行业宣传乱象的一面镜子。
![]()
事件回溯:4.2 万买个 “挖孔装饰品”?车主怒掀小米遮羞布
事情的导火索藏在小米 SU7 Ultra 的选装清单里。这个标价 4.2 万元的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曾被雷军在直播里赋予诸多技术光环:“内部的东西也都要改”“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官方宣传更是宣称 “完全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
但车主提车后的实测却堪称 “大型翻车现场”:有车主用鼓风机对着开孔猛吹,纸巾纹丝不动;拆解后发现,所谓的 “双风道” 既无导流槽设计,也未与任何散热系统相连,与普通版前舱盖并无本质区别。更让车主愤怒的是,小米推送的系统更新还将宣传的 1548 匹最大马力设为 “隐藏款”,需在官方赛道刷出指定圈速才能解锁,日常只能使用 900 匹左右。
面对质疑,小米的回应充满敷衍:对未交付订单开放改配,对已提车用户仅赠送 2 万积分(约合 2000 元)补偿,被网友嘲讽为 “用 2000 元打发 60 万车主”。协商无果后,100 余名车主抱团起诉,要求退还 2 万元定金并按《消法》“退一赔三”。
![]()
小米的辩护逻辑:真能靠 “甩锅” 和 “程序” 脱责?
从苏州法院两度驳回管辖权异议,到南京庭审突然抛出 84 页新证据拖延开庭,小米的维权应对堪称 “教科书级别的拖延术”。而其核心辩护逻辑,在法律和情理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
说辞一:“雷军不懂结构,宣传不作数”
小米辩解称,雷军关于前舱盖结构的宣传属于个人误判,且已修改微博,不应作为追责依据。但《广告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雷军作为小米创始人,在产品发布直播等公开场合的宣传,显然属于企业营销行为而非个人言论,其内容真实性理应由小米承担责任。
更讽刺的是,小米曾多次强调雷军对产品的深度参与 —— 从 “看了五千副轮毂” 到 “亲自把关设计”,如今却以 “不懂结构” 甩锅,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本质是对消费者信任的透支。
![]()
说辞二:“宣传没写进合同,不算违约”
“4.2 万的配件不算买车的关键因素”“宣传内容未载入合同”,这是小米抗辩的另一核心。但法律早已堵上了这个漏洞:最高法关于商品房买卖的司法解释明确,商品宣传中具体确定、且对合同订立有重大影响的说明和允诺,即便未写进合同,也应视为合同内容。
放到此次纠纷中,雷军的 “散热导流” 承诺、官方的 “赛道原型车复刻” 宣传,都是具体明确的性能描述;4.2 万元的选装成本占车价近 8%,显然会影响消费者决策。小米所谓的 “不算违约”,本质是对法律规定的刻意曲解。
更荒诞的是,小米一边说前舱盖 “有导流效果”,一边又承认 “普通人日常开车用不上,就算没用也不算严重违约”,还拿出 “车速 120km/h 时增加 0.27 公斤下压力” 的微弱数据自圆其说。这种 “有用但没用” 的诡辩,恰恰暴露了其宣传的虚假性。
![]()
行业通病:新势力的 “宣传幻术” 该醒了
小米的辩护逻辑并非个例,而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 “通用遮羞布”。在资本裹挟下,不少新势力陷入 “参数焦虑症”:续航里程按最优工况虚标、充电速度仅限特定条件达成、性能参数藏在 “解锁任务” 后。
就像某车企宣称 “充电 5 分钟续航百公里”,实际只有在特定超充站、电池恒温状态下才能实现;还有车企宣传搭载高端芯片,交付时却偷偷换用低配版本。这些操作与小米的 “挖孔机盖” 套路如出一辙:用模糊宣传制造期待,用 “技术调整”“宣传不算数” 搪塞问题。
更值得警惕的是车企的 “拖延战术”。从苏州法院驳回小米管辖权异议,到南京庭审突然提交海量证据推迟开庭,这种通过程序耗散车主精力的做法,在汽车维权案中屡见不鲜。正如律师所言,消费者要证明车企 “主观欺诈” 本就困难,车企的拖延更让维权之路雪上加霜。
![]()
结语:赢了官司,输了人心?
目前庭审虽未宣判,但小米的辩护策略已引发舆论反噬。曾经的 “米粉” 失望表示:“4.2 万买的不是配件,是对雷军和小米的信任”;行业人士直言:“把创始人的公开宣传当‘不懂行的胡话’,把消费者的信任当‘合同外的废话’,这种操作比产品问题更伤品牌”。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不是发布会的 “参数狂欢”,而是交付时的 “言行一致”。《广告法》早已明确,广告主应对内容真实性负责;市场也终将证明,靠虚假宣传收割的流量,迟早会变成反噬品牌的巨浪。
![]()
这场纠纷的结局或许还要等待法院判决,但有一点已然清晰:在汽车这样关乎安全与信任的行业里,“雷军不懂结构” 护不了产品缺陷,“宣传没写进合同” 遮不住欺诈本质。
你觉得小米的辩护站得住脚吗?新能源车企该如何平衡宣传与诚信?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