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中捧着一套精致的片鸭刀具,铜制刀身泛着温润光泽,仿佛承载着一个多世纪的烟火与匠心。这位深耕老字号30余年的掌舵人,指尖划过刀具纹路,将全聚德从清宫御膳技艺到全域消费标杆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演播厅的背景屏上,老北京中轴线的青砖黛瓦与现代商圈的霓虹光影交替闪现,恰如这个161岁品牌的坚守与革新。名人汇客厅今天给您分享全聚德:161年炉火不熄,一只烤鸭的传奇与新生。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肇始:御膳技艺落民间,一炉烤鸭名京城
1864年,清同治三年的北京南中轴线旁,28岁的河北沧州人杨全仁站在一家倒闭的干果铺前,目光笃定。此前他在京城做鸡鸭买卖多年,深知食材优劣的门道,更看透了当时京城烤鸭市场的空白——彼时焖炉烤鸭虽盛行,但清宫御膳房的挂炉技法却鲜为民间所知。
怀揣着"汇聚德行,以诚立业"的初心,他买下这间铺子,取"全聚德"之名,更费尽心机请来清宫御膳房包哈局的孙师傅掌炉,将宫廷挂炉烤乳猪的技艺改良应用于烤鸭,从此开启了一段饮食传奇。
创业之初的全聚德,只是一间不起眼的炉铺。杨全仁定下三条铁律:鸭必选45天生长期的北京填鸭,肉嫩脂丰;烤必用枣木、梨木等果木,果香馥郁;技必守宫廷古法,毫厘不差。孙师傅带来的挂炉烤鸭技艺,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无炉门的开放烤炉中,鸭子悬挂于果木明火之上,烤师需不断转体、蹲烤、撩烤,70余分钟内凭经验把控火候,让鸭皮均匀上色,油脂充分析出。
这套包含宰、烫、制坯、烤制、片鸭的四大工序、31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最让人称奇的是全聚德的"开生"技法——在鸭右翅下切3-4公分月牙形刀口,既不破坏鸭体外形,又能完美掏出内脏,充气后鸭身饱满挺拔;而打色用的饴糖水,比例随四季阴晴调整,全凭师傅手感拿捏,烤出的鸭身才会呈现诱人的枣红色。杨全仁深知品质是立店之本,每天天不亮就亲自去挑选鸭坯,深夜还在炉旁观察火候,甚至要求片鸭必须片出108片,厚薄均匀,肥瘦相间。这份较真让全聚德迅速走红。
从京城名士到王公贵族,纷纷慕名而来,品尝这"京师美馔,莫妙于鸭"的珍馐。据说恭亲王奕訢曾微服私访,吃完烤鸭后赞不绝口,提笔写下"食不厌精"四字相赠;民国时期,鲁迅、梁实秋等文坛大家更是常客,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专门撰文,盛赞全聚德烤鸭"皮脆肉嫩,肥而不腻"。小小的炉铺前,车水马龙,香气远播,全聚德就此成为正宗北京烤鸭的代名词。
二、淬炼:烽火淬炼守初心,国宴扬名天下知
从清末到民国,时局动荡,战火纷飞,许多老字号在时代浪潮中折戟沉沙,全聚德却凭借着对品质的坚守和灵活的经营,艰难挺过了风雨飘摇的岁月。抗战时期,原料短缺,物价飞涨,杨全仁的后人宁可缩减店面,也绝不降低选材标准,甚至亲自驱车百里寻找优质鸭源;解放战争时期,店铺多次遭劫,员工们冒着风险保护烤炉和技艺秘籍,只为让这门手艺不至于失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聚德迎来了新生。在国家的扶持下,濒临倒闭的全聚德重新焕发生机,更走进了国宴殿堂。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后的第一宴上,全聚德烤鸭成为压轴菜品,款待中外贵宾;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特意安排全聚德烤鸭宴,片鸭师傅在宴会厅现场表演片鸭技艺,薄如蝉翼的鸭皮搭配甜面酱、葱丝、荷叶饼,让尼克松赞不绝口,更让全聚德烤鸭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美食使者"。
那段时期,全聚德成为中国的"饮食名片",接待了无数外国元首和贵宾。为了保证国宴品质,烤鸭师们更是精益求精——鸭坯的重量必须控制在2.5-2.8公斤,烤制时间误差不超过5分钟,片鸭的摆盘要形似牡丹,既美味又美观。
而随着时代发展,全聚德也打破了"单杆传承"的旧俗,从第四代烤鸭名师田文宽1953年赴苏联传授技艺开始,一代代烤鸭师开放授徒,让挂炉烤鸭技艺从独门秘籍变成行业瑰宝。 1993年,全聚德成立集团公司,开始规模化发展之路。标准化运营体系的建立,让这门百年技艺得以规范传承——从鸭苗培育、填鸭饲养到鸭坯加工、统一配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把控。
2004年,全聚德划归首旅集团,成功上市,成为"中华餐饮第一股",门店开始向全国乃至海外扩张,让更多人尝到了正宗的北京烤鸭。三、革新:守正创新破瓶颈,百年品牌焕新生 进入新时代,餐饮市场风云变幻,网红品牌层出不穷,电商冲击、消费升级带来的挑战接踵而至。曾经的"国民烤鸭"也面临着"老派"的质疑,年轻消费者似乎更青睐新潮餐饮,全聚德一度陷入增长瓶颈。如何让160多岁的老字号焕发新活力?成为摆在全聚德掌舵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老字号不是守出来的,是创出来的。除了把活干好,把业绩做好,更要有一份情怀。"周延龙的话语中,藏着全聚德的破局之道。这份情怀,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这份创新,则是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2017年起,全聚德确立"老字号精品化、品牌系列化"战略,全面推进提质升级,从"人、货、场"全维度开启革新之路。
在"场"的改造上,全聚德玩出了新花样。打破传统大店模式,拆分成小而精的主题门店:和平门店打造中式四合院风格,将老北京胡同文化与现代餐饮融合,食客在品尝烤鸭的同时,能感受京韵雅趣;前门店升级为光影餐厅,用科技手段还原中轴线的百年变迁,吃饭变成了一场沉浸式文化体验;王府井店则推出龙凤呈祥、四季烟火等主题区,满足不同消费场景需求。
更有户外露台餐厅亮相,让食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尽览京城烟火气,这种场景创新不仅提升了品牌形象,更分散了经营风险。 在"货"的创新上,全聚德坚持"守正为基,创新为翼"。守正,是坚守百年非遗技艺,每一只烤鸭依然遵循31道传统工序,果木挂炉烤制,片鸭师傅需经过5年以上历练才能上岗;创新,则是跳出餐桌边界,推出多元化产品。
预包装烤鸭、鸭翅、鸭掌等零食产品应运而生,让消费者在家就能尝到全聚德的味道;联名文创产品层出不穷,烤鸭造型的钥匙扣、印有全聚德logo的餐具,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物;菜品上更是推陈出新,在保留经典烤鸭宴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健康理念,推出低脂烤鸭、果蔬搭配套餐,满足不同人群的饮食需求。
![]()
在"人"的培育上,全聚德既重视老技艺的传承,也注重年轻人才的引进。一方面,建立非遗技艺传承体系,第七代烤鸭师接过接力棒,将"眼看、手掂、鼻闻"的六字鉴定法、精准的燎裆技法等独门绝技薪火相传;另一方面,招聘年轻服务员,优化服务流程,用更贴近年轻人的沟通方式拉近距离,同时培养新一代复合型人才,让他们既懂传统技艺,又懂数字化运营。
四、新生:全域布局拓市场,烟火匠心永流传
如今的全聚德,早已不是单一的餐饮品牌,而是形成了"餐饮+食品+文创"的多元发展格局,实现了从餐桌到全域场景的覆盖。在全国,全聚德门店遍布各大城市核心商圈,海外门店也在稳步扩张,让挂炉烤鸭的香气飘向全球;在线上,全聚德搭建多元营销矩阵,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让预包装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年轻消费者在直播间里看烤鸭师表演片鸭技艺,下单购买网红零食,老字号在数字时代收获了新的粉丝。
2008年,"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荣誉既是对百年匠心的肯定,更是对传承责任的期许。如今,全聚德不仅编写了《全聚德名菜谱》等书籍,向行业分享技艺,还接待国内外学习考察团,让这门中国饮食技艺走向世界。在全聚德的生产基地,现代化生产线与传统烤炉并存,既保证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又保留了手工技艺的温度——鸭炉经过多次改良,火挡设计更利于通风控火,炉壁圆角弧度精准把控热辐射,让传统技艺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
作为中华老字号的代表,全聚德始终牢记社会责任。从疫情期间免费为医护人员提供餐食,到助力乡村振兴,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作为原料;从安置下岗职工,到传承非遗文化,全聚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汇聚德行"的初心。而在市场表现上,经过提质升级,全聚德重新焕发增长活力,不仅餐饮业务稳步回升,预包装食品更是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枣红色的鸭身油光锃亮,果木香气扑鼻而来,片鸭师傅现场表演技艺,108片鸭肉片得薄厚均匀,摆成精美的牡丹造型。"这只烤鸭,承载着161年的历史,31道工序的匠心,还有一代代全聚德人的坚守。"周延龙拿起一片鸭皮,蘸上白糖,递到主持人面前,"你尝尝,这还是百年前的味道,但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161年风雨兼程,全聚德从一间小炉铺成长为中华餐饮的标杆;三朝更迭,炉火不熄,它用一只烤鸭串联起宫廷技艺与民间烟火,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杨全仁的以诚立业,到新一代掌舵人的守正创新,全聚德的故事告诉我们:老字号的生命力,在于对匠心的坚守,更在于对时代的拥抱。 如今,这只承载着百年记忆的烤鸭,依然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它既是非遗技艺的守护者,也是消费潮流的引领者;既保留着"京师美馔"的经典味道,也焕发着年轻时尚的新活力。(欢迎投稿约稿 名人汇客厅 文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