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有个朋友来找我吐槽。他在公司里被传出了“得了艾滋病”的谣言,同事们开始疏远他,不敢和他一起吃饭,甚至连电梯都不愿意跟他同乘。
他被逼无奈,只能把检查报告拿出来给大家看。虽然最后真相大白,但整个过程让他心里很难受,他说:“原来大家对这个病恐惧到这种程度。”
现实里,这样的事并不少见。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几年前,以为碰一下、坐同一张椅子、喝同一壶水都会被传染。
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了让更多人不再被误导,今天就来一次性讲清楚。
![]()
哪些接触,不会传播HIV?
这部分很关键,很多误会都在这里。
1、握手、拥抱、一起吃饭都没问题
因为唾液、汗液、泪液里HIV含量极低,根本不足以造成感染。
也就是说:
- 和感染者握手
- 坐在一起聊天
- 一起吃饭
- 使用同一套餐具
- 住同一间宿舍这些都不会传播病毒。
2、一起上班、一起健身也安全
病毒不会通过空气传播,也不会因为共享办公桌、健身器材而感染。这也是为什么医院里的医护人员与感染者长时间接触,但他们不会被普通接触传染。
![]()
3、蚊虫叮咬不会传播
这是流传最广的误解之一。蚊子叮人时是“吸血,不是注血”。病毒无法在蚊子体内存活,也不会通过叮咬传给下一个人。
4、共用卫生间、公共浴室也不会传染
因为HIV暴露在空气和环境表面,会迅速失去活性。马桶圈、洗浴间、游泳池都不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因此:
正常生活接触不会被感染。
![]()
那哪些行为才是真正的高风险?
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惧,很大一部分来自“不了解”。其实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类情况:
1、无保护性行为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尤其是在不清楚对方健康情况、或性伴侣复杂时,风险性更高。
2、共用针具
吸毒人群、某些不规范的纹身、穿耳等行为,如果使用未经消毒的针具,会导致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包括妊娠、分娩和哺乳。但值得说明的是:现在有规范治疗后,这类传播可以大幅降低。
![]()
为什么大家会误会这么多年?
原因有三点:
- 很多人把“艾滋病”和“过去的恐怖宣传”联系在一起,不敢了解事实
- 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谣言,如“被蚊子叮就会感染”
- 对感染者缺乏认识,把他们想象成“会随时传染他人的人”
真实情况是:
艾滋病传播没那么容易,需要满足“体液 + 足够的病毒量 + 进入人体黏膜或破损皮肤”三项条件。
日常接触远远达不到这些条件。
和感染者接触时,需要注意什么?
其实普通接触无需特别注意,但理性来讲,有几件事可以帮助减少误解、减少恐惧:
- 如果使用刮胡刀、牙刷等容易接触血液的物品,不共用即可
- 家人在护理感染者时,如处理伤口,戴一次性手套
- 如果家中有儿童,避免孩子乱碰尖锐物品
这些是基本生活常识,不是针对感染者。
![]()
确诊者在生活中可以正常融入吗?
答案是肯定的。
现在的治疗非常成熟,按时服药可以把病毒控制得很低,很多感染者工作、社交、运动完全正常。
他们不是“随时传播的人”,反而更注意自我管理、自我保护。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推动减少歧视,就是希望大家能了解这件事:
HIV感染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误解。
如果你身边有人感染了HIV,正确的做法不是排斥,而是理解。病毒不会通过握手、拥抱、吃饭传播,不会因为坐在同一间办公室就感染。尊重和科学,是所有误解消除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卫健委《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最新版)》 [2]《HIV/AIDS 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