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澳门青年,黎正文选择回到父辈耕耘过的侨乡江门,将一座沉睡的旧粮仓唤醒。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建设热潮中,他带领澳门的设计与运营团队,以“修旧如旧”的匠心,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房式仓和碾米厂,打造成一个集演艺、音乐、餐饮与社区创意于一体的“粮语·艺术公社”。
如今,这里不仅是文旅新地标,更成为连接江澳、促进两地青年“双向奔赴”的活力平台。跟随南方+的脚步,带您走进黎正文的乡村文旅世界,聆听他如何为侨乡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
黎正文。 南方+ 熊毅 拍摄
主持人:您曾留学英国并取得艺术文凭,为何最终选择回到江门,投身乡村文旅?父亲对您的选择有怎样的影响?
黎正文:英国硕士毕业后,我先在澳门做了十年室外设计。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我爸爸在江门多年经营企业,他第一次主动叫我回来看看。后来我也开始以青年代表身份参政议政,现在是江门市政协委员,也担任澳门江门青年会监事长,一直在做青年社团工作。所以回到江门,对我来说,也算是水到渠成。
主持人:在众多乡村中,您为何选择塘口镇的旧粮仓作为创业起点?“粮语·艺术公社”这个名字背后有什么样的寓意?
黎正文: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这几年开平赤坎、塘口这一带的文旅发展非常快,尤其是赤坎古镇这样的大项目,把整个市场都带动起来了。塘口还有一个“江澳青年创业小镇”,资源非常丰富,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和澳门的联系很紧密。我们觉得澳门在这方面有不少经验、项目和人才可以输出,这里也特别适合做串联和落地。后来,我们拿到了“天下粮仓”这个很有地标性的建筑作为平台基地,也希望借此吸引更多澳门青年来湾区发展。
“粮语”这个名字,其实是“粮食会说话”的意思。我们从一开始规划就知道,这里将来会有先锋书店入驻,我们希望和它形成互补,打造更完整的体验。书是精神食粮,是静态的,所以我们特意设计了Live House、剧场这些动态的空间,让这里真正成为一个“精神的粮仓”。
![]()
粮语·艺术公社。 南方+ 熊毅 拍摄
![]()
粮语·艺术公社。 南方+ 熊毅 拍摄
主持人:您带领澳门设计团队,花了近4个月调研、改造旧粮仓。在“修旧如旧”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是您特别保留的?
黎正文:这里原本是个旧碾米厂,里面保留了很多老机器设备,每一件物件、每一个建筑的细节,其实都在默默讲述过去的故事。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能把这些历史痕迹保留下来。不过老建筑常常会有漏水、结构不稳这些问题,处理起来必须非常小心。
第一个从澳门引入的就是我自己的设计团队。有一个环节特别重要,就是要先让他们理解什么是“侨乡文化”,比如碉楼、饮食、人情味,这些概念其实挺抽象的,我花了不少时间带他们沉浸其中,让他们真正理解并落实到设计里。
那些旧的碾米设备是核心文物,原本放置在建筑的中心,管道也分布在各个角落。我们最初是想围绕它们来布置新功能,但实施起来难度不小。后来我们换了一种方式,小心地拆除、编号、进行外观修复,再按照原来的生产顺序重新陈列展示,最终把它们变成了一个很受欢迎的打卡点。
![]()
旧的碾米设备成为打卡点。 南方+ 熊毅 拍摄
记得在戏剧项目试演的时候,我们邀请了不少嘉宾和朋友来体验。其中,我们特别邀请了以前在这座粮仓工作过的一位老员工回来。看完剧后,他走过来紧紧握住我的手,很激动地说:“你们这里做得真好!我以前就是在这里工作的,这些机器、这里的样子,都还是从前那样。”那一刻,我觉得特别感动,也觉得我们做的这一切,特别有意义。
主持人:“粮语·艺术公社”如今已成为集剧场、音乐、餐饮、市集于一体的综合空间。您是如何将澳门元素与江门本土文化融合在一起的?
黎正文:我们现在打造了四个主要空间:一号仓是Live House,主打音乐演出;二号仓是剧场;三号仓是餐饮区;户外广场则是多功能空间。我们经常举办粤港澳音乐交流活动、研学团体验,也引入澳门的戏剧团队、舞蹈人才,来这里培训本地演员,希望能慢慢把演艺产业做起来。在红八餐厅里,猪扒包和葡挞都很受欢迎。
![]()
引入澳门的戏剧团队、舞蹈人才。受访者提供
主持人:今年5月举办的“侨BA”赛事,将篮球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成为爆款IP。您是如何想到将体育赛事引入乡村的?有哪些环节设计的巧思?
黎正文:以粮语为中心,步行三分钟就能走到三条村,每条村都有篮球场,特别适合把活动延伸到村里,和村民互动、共创。所以我们策划了“侨BA”篮球赛,首届就有200名运动员参加,加上教练和家长,规模接近300人。很多港澳同胞特意回来,一边打球一边旅游,看碉楼、欣赏剧目,村民也纷纷摆摊卖小吃,现场氛围特别热烈。
我们在广场上安排了特色村宴,红凳排开、炮仗响起、开平民歌表演、烟花绽放……那些来自港澳的年轻人特别兴奋,追着我问:“这里是不是天天都能放炮仗?这是不是你们过年才有的宴席?”其实不是的,村里只要有喜庆事,就会这样热闹地庆祝。这种真实的体验,让他们对乡情、对国家的认同感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
“侨BA”篮球赛。受访者提供
主持人:未来继续深化粮语项目内涵,您有怎样的愿景?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具体计划和项目进展吗?
黎正文:我们希望能持续引入更多数字文创、科技元素,探索“科技+文旅”的新模式。比如澳门有很成熟的光影节,我们希望能和江门这边的七夕节等活动结合起来,打造“世遗光影节”这类新IP,把夜经济做活。澳门的大三巴和开平的碉楼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完全可以在旅游线路上实现串联,让文化走得更远。
主持人:作为江门市政协委员、澳门江门青年会监事长,您如何促进江澳两地“双向奔赴”?
黎正文:我会继续扮演好桥梁的角色,引进更多优质项目。现在我们正在推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模式,未来还希望加入数字文创、科技等新元素。
主持人:结合自身经历,对于也想投身乡村文旅的青年,您有什么建议?
黎正文:我觉得年轻人要有闯劲,要勇敢尝试,多来大湾区看看发展机遇。在大湾区的政策框架下,有很多资源倾斜、便利条件,都是特别面向港澳青年的。
江门和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澳门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是江门五邑的乡亲。回到这里,你能感受到比澳门更浓的人情味,政府也提供了像双创基地、人才公寓这样的配套支持。再加上现在“大桥经济”起来了,黄茅海大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都非常便利,真是“路通财通”,现在回来发展,正是最好的时机。
撰文:周柳妤
摄影/摄像/剪辑:熊毅
出镜:吕泳怡
设计:区瑞香
【作者】 周柳妤;熊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