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击沉福建舰”——这句话不是战情室里的口令,而是最近一周东亚最烫手的传言。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一句“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把台海这条红线直接拉成火线;三天后,一份没有署名的防卫省“内部想定”流入媒体:若冲突爆发,自卫队第一枪瞄准中国最新航母“福建舰”。
消息一出,黄海先响。11月17日零时,中国海事局发布“航行禁止”大字报:黄海中部24小时实弹,导弹、鱼雷、舰炮“全套餐”。同一天,南海舰队也晒出新视频:万吨补给舰给055大驱横向补给,直升机悬停扫雷,配文只有八个字——“全时待战、全域作战”。
**把航母当“首杀”目标,日本真做得到吗?**
先拆硬指标。 自卫队手里的反舰王牌是两型导弹: 1. 陆基12式改,射程约1000公里,但要2027年才量产; 2. 空基LRASM,美日联合研制,射程900公里,可F-35A内挂,一次最多两枚。
![]()
福建舰平时不会独自闲逛。公开卫星图显示,它一出海,正前方055型“南昌”号打伞,侧翼052D“苏州”号端盾,水下093B核潜艇清道,再往后还有901型“呼伦湖”补给舰随时加油充电。这套“四层洋葱圈”把半径推到500公里以外。换句话说,日本战机还没进入发射阵位,就得先突破中国航母战斗群的防空圈,再躲过055的“海红旗-9B”与1130近防炮。
![]()
**打不中是一回事,更关键的是“打不打”。**
![]()
高市早苗把“台湾存亡”写成“日本存亡”,看似强硬,却撞上自家民意天花板。最新Kyodo民调给出一组尴尬数字:48.8%赞成出兵,44.2%反对,差距不到5个百分点;而60.4%的人最担心“把日本拖入战争”。自民党内部也有人放风:“首相讲话只是法律理论的沙盘推演,不是作战命令。”——翻译过来:口号可以喊,子弹先别飞。
![]()
**北京为什么把演习档期排得满满当当?**
![]()
除了“以炮口回应口头”,还有三层算盘: 1. 给国内看:航母是“大国重器”,谁动它就等于动民族感情,三天两头的实弹画面等于告诉14亿观众——我们有能力、更有脾气; 2. 给海峡看: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跑道一旦形成战力,歼-15T、空警-600、无人机蜂群都能满油满弹起飞,台海东岸将纳入全天候打击半径; 3. 给东京看:2015年日本通过“新安保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北京最忌惮的是“法律口子”被一点点撕开,所以用演习把“成本”提前抬高——你敢踩线,我就陪你烧油。
![]()
**一场还没打起来的战争,最大的赢家其实是“时间”。**
![]()
对中国来说,福建舰每出海一次,电磁弹射的故障率就下降一分;配套的新型舰载机、舰载无人机、隐形靶弹都在同步磨合。对日本来说,12式改、LRASM、高超音速“岛屿防卫舰”都还在PPT与试验场之间折返跑。2027年因此成了双方默认的“关键窗口”:中国希望那时已拥有三艘电弹航母,日本则盼陆基导弹“量产到位”。
**所以,“优先击沉福建舰”更像一张倒计时的闹钟,而不是今晚就响的警报。**
真正值得普通人盯的,是下面三条暗线: - 资金:日本2026年度防卫预算若突破7万亿日元(约合460亿美元),就意味着“对舰导弹专线”从试验型号升格为“列装流水线”; - 法律:日本国会会不会把“存亡危机”写进《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条文,一旦落字,自卫队出动不再需要临时提案; - 航线:中国航母编队下一次远洋训练,如果选择穿过宫古海峡后一路向东,而非折返南海,就等于把“防御圈”推到第二岛链,美日澳的联合反潜机一定会密集起飞——那时才是离“走火”最近的时刻。
**结尾留一道思考题: 如果你手里有一张“东亚和平”储蓄卡,每一次官方嘴炮、导弹试射、航母绕行,都在里面扣费。现在余额还剩多少?下次扣费之前,是先把钱存回去,还是先把卡注销?**
答案不在新闻里,而在每个人对“战争成本”的想象。毕竟,现代战争最昂贵的不是导弹,而是战争一旦开始,就再也没有便宜的结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