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钱扣荣 编辑/钱扣荣
![]()
2025年11月17日,江苏科技大学教授郭伟被网络爆料涉嫌学术欺诈、伪造履历和骗取科研经费,已离职并被警方调查的消息,一下子冲上了热搜,不仅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热议,更是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网友纷纷质疑,一位高中毕业生摇身一变竟成了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并能顺利骗取了国家多项科研经费,这到底是骗术的高明,还是管理的漏洞?这种黑色幽默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
对于此事,虽然当事者学校已经于11⺝18日就相关情况及时进行了官方通报,但难以服从,一系列的质疑仍是此起彼伏,疑虑重重。
![]()
先说履历的造假,是多么的离题,一名高中毕业生在那“堆砌式”的故事情节中是多么的耀眼:宣称1994年以陕西理科685分拿到状元,随后一路海外深造,2006年进入德国国家科学院某院士团队,回国后以“首席科学家、博导”的头衔入职,论文170余篇,提出“郭氏模型”,在《Nature Materials》,就连网友通过查询,都能发现纯属子虚乌有,一派胡言,请问入职时相关人员是如何进行资格审查的?到底是“审查”还是“省查”?
![]()
再说,有消息称,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郭伟,是拿同名同姓的人的履历、论文冒充纳米材料研究专家,2023年被聘为江苏科技大学icon首席科学家、二级教授,招了博士生,骗取上千万元经费的。退一万步讲,就算这是事实,但这种说法能够自圆其说吗?人们不禁要问,就说有一万个同名同姓,难道这一万人的身份证号码能够相同吗?这岂不是自欺欺人?
![]()
笔者认为,网友的这些质疑并非没有道理。近年来,各种学术造假乱象的不断被曝出,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已经不可小觑。这不仅暴露了造假者的人格卑劣,更是严重损害了学术应有的社会尊严和部门的社会公信。说穿了,这些造假乱象的出现,其实并非造假者的骗术有多么的高明,而是监管和审核部门的严重失职。大家认为呢?
![]()
以上观点,或许是本人的一孔之见,正确与否,欢迎大家来评论区批评指正的同时,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更期待分享大家的新观点,新见解!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