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7 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在记者会上甩出一句“无法容忍”——中国海警 1307 编队前一天把船开进了钓鱼岛 12 海里,还起降了一架直升机。东京当夜通过外交渠道“严重抗议”,并罕见公开雷达照片,把事件热度直接拱上国际头条。
中国没回一句口头抗议,而是把原订 3 天的黄海南部实弹射击区悄悄延长到 8 天,禁区面积扩大到 6000 平方公里,相当于 8 个东京都。航海通告里多了一句冷冷的注脚:“期间禁止一切无关船舶进入。”——翻译过来:抗议随你,炮弹照打。
同一天,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考德尔上将落地横田基地。他先拜会了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随后把一句话留给媒体:“中国的造船速度令人印象深刻,美日必须一起加快造舰。”这是美军最高层首次把“日本造舰”与“对华威慑”直接挂钩。现场流出的非正式简报更直白:华盛顿乐见日本把防务预算从 GDP 的 2% 提到 5%,并“研究共享核潜艇技术”。
![]()
三件事撞在 24 小时内,表面看是外交、军演、军售三线并行,实则把东亚最敏感的三枚“暗雷”一次性踩亮:领土争议、台湾问题、核潜扩散。
![]()
先说领土。钓鱼岛像一块滚烫的铁板,谁坐上去都疼。中国海警把 1307 编队轮换周期从 40 天压缩到 25 天,直升机随船常态化,等于把“领海巡航”做成“日常打卡”。日本海上保安厅应对方式也升级:调派最大 6500 吨级“黎明”号常驻石垣港,并首次把陆上自卫队的 12 式反舰导弹连人带车运到与那国岛,射程覆盖整个钓鱼岛海域。两边都用“民船+导弹”的混搭模式,既避免直接开火,又把红线步步往前拱——一场无声的“厘米推进战”。
![]()
再说台湾。高市早苗 11 月 14 日在国会答询时脱口而出:“台海有事,日本无法置身事外。”这句话被北京抓住,定性为“介入中国内政”。中国驻日使馆随后发出旅游安全提醒,呼吁公民“谨慎前往日本”,并取消一场原定 3000 人规模的青年交流团。别小看这张“软警告”牌:疫情前中国大陆游客占日本入境总量 30%,消费额 1.5 万亿日元,一旦形成寒蝉效应,日本地方经济先疼。北京用游客当杠杆,比军舰更省钱,也更难防。
![]()
最后说核潜艇。考德尔在东京提到“日本对核动力潜艇的兴趣”,这不是随口一说。日本宪法虽写明“非核三原则”,但海上自卫队早在 2018 年就完成小型堆 AIP(空气独立推进)陆上试验,功率密度比法国“梭鱼”级还高。美方放风“可共享技术”,等于把窗户纸戳破:只要东京点头,华盛顿就能提供反应堆燃料与静音螺旋桨,让日本在 10 年内拥有 6 艘攻击型核潜艇,直接把巡航半径推到台湾以东 1000 海里。对华而言,这意味着第二岛链内又多了一个水下幽灵;对日本国内政治,则是一把“去核民意”与“安保现实”的拉锯刀。
![]()
最耐人寻味的是“堤丰”中导去哪儿了。网传驻日美军岩国基地悄悄撤走一套陆基中程发射系统,但卫星图显示发射车仍在机库,只是导弹筒被清空。美军太平洋陆军发言人回复查询时打太极:“出于行动安全,我们不讨论具体部署。”一句话留足想象空间:撤弹不撤车,既能安抚日本反战团体,又能 72 小时内重新装填——华盛顿把“可进可退”玩成了精算师模型。
把三条线收拢,就能看清这盘棋的终局思路:
![]()
北京用“海警+军演”双轨,把钓鱼岛争议日常化,让“12 海里”从禁区变公区;同时把旅游、留学当经济杠杆,对冲日本涉台言论。华盛顿则把“预算+核潜”当诱饵,把东京推向前台,自己退后半步,既省军费又保持威慑。日本夹在中央,左手借美国之力挣脱“和平宪法”,右手用中国威胁论说服国内增税——三方都在别人的痛点上精准踩点,却没人真的想按下战争开关。
只是,当巡航变成打卡、军演延长成常态、核潜艇从“禁忌”变“选项”,东亚的弹簧就被越压越紧。下一次,哪怕是一架无人机的 5 秒航迹偏离、一次火控雷达的 3 秒照射,都可能成为压断弹簧的那根稻草。
问题留给读这篇文章的你:如果领海巡航哪天真的擦枪走火,而经济杠杆又同时失灵,谁来给这场“厘米推进战”踩刹车?答案没写在航海通告里,却在每个人的投票箱、购物车、护照本里悄悄倒计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