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昌广袤的田野上,有这样一位农业科技的“播火者”——袁建生。三十年来,他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送到农户家,用青春和智慧默默守护着“中原粮仓”的丰饶。从普通农校毕业生到市农技推广站站长,再到河南省人大常委,尽管岗位在变,荣誉在增,但他服务“三农”的赤子之心和躬耕田野的实干精神却始终如一。
一段时期以来,持续连绵的阴雨给玉米抢收带来极大“灾难”,也为小麦的播种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这几天,许昌市建安区榆林乡管庄村的种植大户耿帅杰眼瞅着成片的大田无法及时播种着急上火。就在他愁眉不展、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个他最熟悉的身影又及时出现了。“根据今年的雨水情况和你这里的土质黏性,我建议在麦种的选择上最好选用‘新麦26’或‘西农979’,这样通过‘以种补晚’兴许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看到袁建生站长踩着泥泞再次来到田间地头为他出谋划策,耿帅杰的心里突然亮堂多了。
“无惧故道遥远,只问基业长青”。袁建生常说:“既然选择了农业,那就不能怕苦,作为一名农技人员,只有脚上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真情,技术才能精准落地,农民致富、乡村振兴才能有希望。”为此,袁建生总是把他的“办公室”设在田间地头,目的就是便于研究,更易和农民打成一片。扎根农村基层30年来,他积极深化推广了10项农业主推技术,每年组织全市563名科技人员开展“春耕春管、战三夏、秋冬种”三大农技服务战役。在乡村一线,人们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站在田埂上宣讲政策,与村民围坐座谈,一边帮着干农活一边拉家常,在田间地头开设“流动课堂”。据统计,他全年组织开展技术服务230多人次,举办各类培训78场,发放宣传资料1.2万余份,通过新媒体平台编发宣传农技信息282条。这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服务方式,赢得了群众交口称赞,为促进单产提升、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袁建生的成就,既写在丰收的大地上,也镌刻在学术的丰碑上。工作以来,他主编或参编出版专业著作9部,发表专业论文25篇,主持或参与制定省市级地方标准1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2项,主持推广河南省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3项、参与国家或省市重大农技推广项目32项次。全国大豆高产竞赛“豆明星”、“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许昌市首届优秀专家”、连续多年的“河南省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等数十项荣誉见证了他的付出与卓越。他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报道16次,省级媒体报道46次,在省市农业领域树立了响亮品牌,为建设农业强省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初心不改。袁建生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和卓越的才华,完美诠释了“扎根沃土、躬耕不辍”的深刻内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他步履坚定,带领团队继续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忠诚与担当。
(杨红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