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贺卫玲 长沙报道
清晨五点半,宁乡金洲镇,85后“新农人”刘立志已经通过手机APP查看着养殖场内种猪繁殖生长情况和600多头育肥宁乡花猪的实时数据,体温、食量、活跃情况等数据内容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宁乡市喻家坳乡的万亩栀子还笼罩在薄雾中,金黄色的栀子果挂满枝头,“栀子姐姐”陈玲已经和村民们一起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当“新农人”为花猪插上科技的翅膀,当“栀子姐姐”在花香中探寻“美丽经济”,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正悄然改变着千千万万农民的生活。
在刚刚举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上,宁乡展区组织流沙河生态牧业等22家农业企业参展,现场销售农产品156万元,签订合作意向协议42份,金额达6500万元。
![]()
宁乡全力培育“宁乡花猪”品牌,将其精心雕琢成集“百亿产业、富民产业、品牌产业”于一身的璀璨明珠。
宁乡花猪的科技转型与品牌跃迁
“我在大学攻读的是动物医学专业,这也让我和养猪结了缘。”刘立志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宁乡花猪的以肉质为核心的科学遗传育种方案和花猪食谱方案。2008年毕业后,他先后到正大集团、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2014年,刘立志毅然选择回乡发展,在家乡金洲镇流转300余亩土地创立昌峪农业,尝试发展“猪、果、菜”共生的循环农业。
“市场需要做差异化竞争。”为了保证花猪的肉质,他研究配方,遵循传统的养殖方式,选用自己种出的水稻、红薯、红薯叶、南瓜、牧草、浮萍等有机食材,作为花猪的熟食原料,目前公司的红薯和猪都已经通过有机认证。
走进昌峪农业的基地,记者看到的是“猪、果、菜共生”的小花园,一条种养结合、自给自足的农业循环生态链清晰呈现。刘立志为养殖场配备了智能化线上管理系统,既可实时监测每一头种猪在配种期、怀孕期、生产期等各个时期的关键数据,也方便对养殖的环境、水、空气、食物等进行调控。
刘立志说,对品质的坚持,让昌峪农业的“驯鲜”花猪在高端市场供不应求,公司年销售额早已突破1000万元,明年冲刺2000万元。“消费者可以进行‘私人订制’,我们想通过各方努力,逐步打造一个2000人左右的核心社群,将昌峪农业打造成宁乡花猪的高端品牌。”他信心满满地说。
![]()
刘立志和他培育的小花猪。
在政府支持下,宁乡建立“一区一场一站一库一中心”的“五个一”保种体系,让宁乡花猪这一珍贵品种重焕生机。“我们在保种基础上进行品种改良,使花猪产子数提升30%,品种选育时间缩减50%以上。”宁乡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宁乡花猪不仅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还入选2024年中国好种猪荣誉榜。
![]()
今年栀子果迎来大丰收,“栀子姐姐”陈玲在指导农户采摘栀子果。
一朵花的产业觉醒与价值蝶变
当花猪产业在宁乡风生水起时,位于宁乡中北部的喻家坳乡,一朵白色的小花也正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我们的栀香扎肉、栀果轻茶、栀香毛尖销量都很不错。”在红湘肴公司车间,陈玲向记者展示新研发的栀子花产品。2021年,这位曾经的深圳白领毅然返乡创业,组建起一支“娘子军”团队,致力于挖掘栀子花的潜在价值。
陈玲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当地农户对栀子花的价值认知有限,种植积极性不高。她挨家挨户走访,推广“栀子花收花合作社+散户”模式,采用保护价兜底,与近200户散户签订合作协议。“现在栀子鲜花收购价从3元每斤涨至12元每斤,农户们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从药用果到食用花,是栀子产业的关键转型。喻家坳乡党委、政府通过多方探索,结合当地特点,引导栀子大户“抱团发展”,由销售栀子果向销售栀子花转型发展。目前,喻家坳乡已建成三大栀子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超万亩,形成“村村有基地、户户有花香”的产业发展格局。
从山野到都市,栀子花的“出圈”之路越走越宽。在长沙天心阁,“送你十万朵栀子花”活动引来众多市民打卡。这正是长沙市打造的“栀香长沙”IP的一部分,通过四城联动,将宁乡栀子花的芬芳撒遍更远的地方。
为了让栀子香远四溢,宁乡连续6年举办栀子花旅游文化推介活动,“栀香地铁专列”“栀香游轮”等创意IP陆续火爆出圈,吸引游客累计近35万人次,线上关注超32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3500万元。
![]()
“栀子姐姐”陈玲公司产品亮相第二十六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
在农博会上,宁乡栀子系列产品也备受关注,与花猪、香米、预制食品等共同构成宁乡特色农产品矩阵,展现出区域公共品牌的整体活力。“我们公司生产的冷鲜栀子花、栀子糍粑、栀果轻茶、栀香毛尖茶、栀子花香薰等在展会上很受欢迎,很多顾客不但现场购买,还加入了我们的粉丝群。”陈玲说。
![]()
宁乡花猪产业发展中心。
产业链上绽放的“致富花”
在宁乡,深化产业链的探索,正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土特产”价值的认知。
在流沙河牧业的加工车间,一头宁乡花猪里脊肉做成高端冷鲜肉,五花肉制成腊味,连骨头都熬成高汤原料。这里已开发100多种精细分割产品和近50种深加工产品,均价从每斤30元到160元不等。
陈玲的栀子花产业也在产业链上实现“七十二变”。在红湘肴公司车间,刚采摘的栀子花经过窨制工艺,与毛尖融合成网红茶饮;通过低温萃取技术,化身口红、香薰等“美丽”单品。
“其实不用去远方,美景就在身边!”在昌峪农业的养殖基地,长沙市民陈果正带着家人体验采摘乐趣,孩子与小花猪“亲密接触”。这种“农业+旅游”的模式,正成为宁乡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产业发展最终目的是惠及民生。宁乡市通过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让产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在喻家坳乡,共栀农业公司整合全乡栀子资源,通过“入股分红、订单收购、保底收益”等方式,带动千余名农户受益。
联农带农机制将小农户带入大市场。宁乡成功培育年出栏量10万头企业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这些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辐射带动花猪养殖农户3500余户,户均年增收5万元。在流沙河镇鸿富村,花猪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
![]()
现代花鼓戏《花猪司令》让宁乡花猪品牌进一步享誉全国。
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
宁乡花猪与栀子花的蜕变之路,正是宁乡挖掘“土特产”富矿的生动实践。2024年,宁乡市农业总产值达258亿元,其中宁乡花猪全产业链产值达50.1亿元,出栏52万头;栀子花产业带动3200户花农年均增收2.8万元。数据背后,是宁乡市政府强有力的支撑。
农博会作为重要展示窗口,进一步推动了品牌溢出效应。宁乡多家企业凭借特色农产品斩获六项金奖,不仅体现了产品竞争力,也为“宁乡特色”注入更强市场信心。
近年来,宁乡市锚定“建设省会副中心、挺进全国前十强”发展目标,将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我们坚持‘三个注重’的发展思路,即注重科技引领、注重提质增效、注重融合共赢。”宁乡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市政府围绕“百亿产业、富民产业、品牌产业”发展定位,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
![]()
栀子花成为农民们的“致富花”。
政策精准滴灌,滋养产业发展。在政策扶持方面,宁乡创新实施“科创桥”建设与开放中试基地等举措,为一大批刘立志这样的新农人提供了技术支持。宁乡市委、市政府把栀子产业纳入该市“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的重点农业产业,长沙市“十四五”规划把喻家坳乡列入重点建设的特色小镇。在政府的推动下,“宁乡栀子”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被评定为宁乡市市花。
以工业思维为笔,工业手段为墨,工业资源为纸,宁乡精心勾勒出花猪从农场到工厂再到市场的全产业链宏伟蓝图。在第一产业上,宁乡花猪已形成完备的活体保种与遗传资料保存的“双重保险”机制,在第二产业上,宁乡建立起花猪专用屠宰线、冷鲜肉分割车间、产品加工生产线,宛如一座现代化的食品工业“魔法工厂”,在第三产业上,宁乡积极探索“农业+旅游”模式,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紧密相连。
从刘立志的花猪到陈玲的栀子花,从普通花农到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宁乡的“土特产”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致富花”,需要政府的精心培育、科技的持续浇灌、市场的有效牵引和农民的共同参与。这朵绚丽的“致富花”,其根系是扎实的产业基础,茎干是完整的产业链条,而盛开的,则是千家万户的笑脸。
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宁乡正在用实践书写着“土特产”变成“金招牌”的生动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