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通高铁,相亲对象一听‘坐火车五小时’都直接拉黑了。”一句玩笑话,道尽了榆林人多少年的心酸和期盼。
黄土高原上的“贴地飞行”
![]()
盼星星,盼月亮,延榆高铁,这条陕西“米”字形骨架的最后一笔,终于在2023年11月5日,啃下了第一口黄土。
239公里,时速350。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以往从榆林到西安,一趟车坐得人腰酸背痛,五个多小时才能到。现在,一杯咖啡的时间,2小时,你就从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瞬间移动到了古城墙下。
对榆林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条铁路,这是打通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的一把钥匙。
过去,说起榆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远”,是“能源重镇”,是轰隆隆的运煤车。而高铁,将用一种近乎“贴地飞行”的姿态,彻底改写这张城市名片。
![]()
2028年,当第一列动车组呼啸驶出榆林站,那穿透黄土梁峁的风声,将是陕北新时代的序曲。
一本被忽略的“经济账”
很多人觉得,修高铁,不就是为了拉人方便吗?
格局小了。
对延榆高铁来说,客运只是它的A面,真正藏在水下的,是它庞大的B面一本关乎千亿产业的经济账。陕北的煤、油、气,过去怎么运出去?主要靠包西铁路。那是一条真正的“黄金动脉”,白天黑夜,一列列万吨煤车在上面爬行,运力早已饱和。到了旺季,车皮得靠抢,运费被炒到每吨一百三,即便这样,依旧一车难求。
高铁通车,客运压力被分流,意味着包西铁路可以腾出更多空间专心搞货运。西安交大团队的测算直白得惊人:高铁带来的运力释放和成本优化,光榆林煤炭物流这一项,一年就能省下四十亿。这四十亿,不是凭空变出来的,是从拥堵的铁轨上、从高昂的运费里,实实在在挤出来的真金白银。
这还不算完。高铁带来的“两小时经济圈”,正在悄悄给陕北装上一台“人才抽水机”。西安的科研院所,榆林的能源化工,延安的红色旅游,被高速紧密地缝合在一起。周末去陕北做个技术指导,当天来回;西安的大学生,去榆林的企业实习,不再是“出远门”。数据不会骗人,榆林高新区的企业注册量,在高铁动工的消息传出后,半年就涨了28%。
200块的票价,挡得住归心似箭吗?
当然,蓝图美好,现实问题也得摆上桌面。
有人一看,桥隧比高达90%!这几乎是在隧道和桥梁上跑的“地铁”啊,能安全吗?会不会是个样子货?
这种担心,在咱们“基建狂魔”面前,多少有点多余了。网友说得好:“在陕西挖洞不是新闻,洞不通才是新闻。”看看隔壁的西延高铁,接触网已经开始热滑;再看看西康高铁,秦岭天堑都给凿穿了。技术账,工程师们早就算得明明白白。
真正需要普通人操心的,是自己的钱包。
全线通车后,西安到榆林的二等座大概率破200元。
这个价格,对比普通列车一百出头的硬卧,贵了一倍。对于习惯了精打细算的学生党、通勤族来说,确实肉疼。每天80对的运力,客流真的能撑起来吗?到时候,会不会出现“高铁空着跑,绿皮挤满人”的场景?
我猜,绿皮车不会立刻消失,它会成为一种托底的选择。但对于那些被“五小时车程”耽误了生意、错过了团聚的人来说,用金钱换时间,或许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这条线,说到底,它首先是一条服务于国家能源战略的“高速拉链”,其次才是一条方便你我出行的客运线。它用钢铁和速度,把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发展极点强行“焊”在了一起。
2028年,我们期待的,不仅仅是车厢里坐满了归家的游子和兴奋的游客,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揣着合同、带着项目、怀揣梦想的人,在这条大动脉上,为陕西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
大家觉得呢?为了打通这条经济大动脉,普通人承担高一点的票价,值得吗?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来源
1. 《延榆高铁正式开工建设!陕西“米”字形高铁网即将形成》陕西发布
2. 《投资超500亿!陕西这条高铁开工,将如何改变区域发展格局?》华商网
3. 《延榆鄂高铁开工,陕西“米”字形高铁网加快构建》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