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段旋律一响起,中国人脑海中立马浮现出黄梅戏的画面。但若问起黄梅戏从何而来,答案就没那么统一了。
前不久,我偶然看到一则新闻:某地又为黄梅戏起源地问题争论不休。网友们在评论区吵得面红耳赤,仿佛自家祖产被人占了便宜。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争执,表面上争的是个名分,背后却远非那么简单。
![]()
![]()
![]()
黄梅戏到底从哪来?
说起黄梅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湖北黄梅县和安徽怀宁县。
湖北黄梅县人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的采茶歌。黄梅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雨连绵,江水泛滥,农民为了谋生,只好采用当地流行的“采茶调”卖唱糊口。这种曲调随后传到安徽安庆一带,并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元素,慢慢形成了今天的黄梅戏。
安徽怀宁县人则坚持,黄梅戏是在安庆地区发展成熟的。他们承认黄梅采茶调是重要来源,但强调是在传入安徽后,与当地戏曲融合才蜕变成真正的黄梅戏。没有安庆,就没有黄梅戏的今天。
两方各执一词,都拿出了史料佐证,谁也不肯退让。
这场争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1958年,毛泽东在武汉观看黄梅戏后问道:“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这一问,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争论至今未息。
为什么起源地如此重要?
我曾经很困惑——戏曲流淌在血液里不就够了吗,何必纠结它最初从哪滴开始流淌?
直到我结识了一位黄梅戏老艺人,他一番话让我恍然大悟:“小姑娘,你不懂,有了‘起源地’这块牌子,剧团就能申请更多经费,演员有更多演出机会,年轻人才愿意来学戏啊。”
原来,争的不是虚名,是生存权。
在湖北黄梅县,当地文化干部告诉我:“如果我们被确认为起源地,就能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可获得数百万保护资金。这对我们贫困县意味着什么?”
而在安徽怀宁,黄梅戏团的团长说得同样实在:“黄梅戏在这里成熟,在这里壮大。严凤英等一代大师都是安徽人,如果连起源地都丢了,我们怎么对得起前辈?”
听着他们的话,我忽然理解了——当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艰难求生时,每一个身份认定都关乎资源、关注度,甚至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存亡。
黄梅戏的流浪与融合
其实抛开争论,回望黄梅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流动、融合的历史。
黄梅戏从不在高堂雅室中诞生,它来自田间地头。最初的表演者多是逃荒的农民,他们手拿竹板,沿街卖唱。正是这种流动的特质,让它能够吸收各地养分。
在安庆,它吸收了当地的方言和民歌;在徽州,它借鉴了徽剧的表演程式;到了城市,它又融合了现代舞台技术。黄梅戏从来不是固化的,它一直在变化。
我认识一位老艺人,他能清楚地指出不同地区黄梅戏的细微差别:“湖北的黄梅戏唱腔更原始质朴,安徽的则更婉转流畅。没有谁更正宗,只是走了不同的路。”
这让我想到,我们为何总要寻找一个纯粹的起源?文化就像河流,每条大河都有众多支流,非要认定某一眼泉水是唯一源头,反而失去了对河流整体的理解。
争起源,不如谋传承
走访多地后,我发现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两地为起源争论不休时,黄梅戏的整体生存环境却在恶化。
在某个曾激烈争夺“起源地”称号的县城,唯一一个黄梅戏剧团已经三年没有招到新学员了。老团长苦笑道:“我们争到了名分,却争不到年轻人的心。”
与此同时,一些不纠结于起源的地方,黄梅戏反而活得很好。某市不去争论起源,而是大力推动黄梅戏进校园、开发黄梅戏文创产品、打造黄梅戏旅游线路。他们的剧团年年满员,一票难求。
这种反差引人深思——当我们在争论“谁有第一滴水”时,是否忽略了整条河流正在干涸?
黄梅戏属于所有热爱它的人
我曾在一个小镇偶遇露天黄梅戏表演。台下坐着几百名观众,有本地人,也有外地游客。当经典唱段响起,大家不约而同地跟着哼唱,那一刻,没有人在意黄梅戏从哪里来。
表演结束后,我问一位老者为什么爱听黄梅戏。他笑着说:“这有什么为什么?就像你爱吃什么菜,需要理由吗?”
是啊,文化认同本质上是一种心灵归属。黄梅戏早已超越地域,成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严凤英的《天仙配》不只是安徽的,也不是湖北的,而是整个中国的艺术瑰宝。
结尾的思考
离开那个小镇前,我又看到一群孩子在戏台前学唱黄梅戏。他们稚嫩的嗓音努力模仿着老师的唱腔,虽然不专业,但那份认真让人动容。
看着他们,我突然明白:黄梅戏的起源地之争,就像争论长江的第一滴水来自唐古拉山脉的哪座冰川。重要的是,这条江河已经流淌万里,滋养了无数生命。
或许,我们该停止争论哪片土地“拥有”黄梅戏,转而思考如何让这条艺术之河继续奔流,滋养更多心灵。
毕竟,文化从不为边界而生,它只为连接人心而存在。当最后一个孩子也能哼唱“为救李郎离家园”时,黄梅戏就真正地活着——无论它来自哪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