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求是网)
转自:求是网
徽州文化的魅力在于它不是废墟遗址文化、考古挖掘文化、历史传说文化,而是有着突出现实性的文化,存在自我一贯的系列传承,至今仍有大量的文化遗存。
![]()
徽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传统剧种之一,与徽州历史紧密相连,寄托着徽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2025年3月,徽剧演员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老街演出。 安徽省委宣传部供图
儒家文化的生动实践。徽州“自宋元来,理学阐明,道系相传,如世次可缀”。徽州文化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从未仅仅停留于文字层面,而是将“仁义礼智信”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生活准则,在建筑、教育、家族仪式等各种生产、生活场景中完成具象化表达。黟县西递村“作退一步想”老宅便是典型例证。清道光年间,辞官归隐的胡文照在修缮祖居时,为方便路人挑担、推车、行走,主动将正屋墙角削去三分,阁楼临街后退一步,并在门额上题写“作退一步想”,告诫后代子孙“裁直为圆、方便他人”的待人处事、邻里和睦之道。儒家文化中和谐、礼让等价值理念在徽州得到生动阐释与实践。
“日用而不觉”的深度融入。“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徽州文化的生命力,更在于它从未脱离民众的日常生活,而是化作衣食住行的文化基因,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承。在徽州文化圈,至今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多切近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如世界文化遗产地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和宏村。据不完全统计,有中国传统村落371个,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5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部分都根植于乡村民间,多切近人们的生产方式,如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和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婺源绿茶等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这些文化遗产体现的是徽州人的共同价值理念,活态传承性强,至今仍在徽州社会得以广泛认同与应用。
社会治理的平稳运行。徽州文化的整体性传承,更体现在社会治理层面,具体体现为“礼法合治”原则的坚守。徽州社会以“义”、“礼”为治理的柔性纽带,秉持法治与法度的精神,内在结合,形成了一整套的方法与步骤,一步步化解着社会矛盾与纠纷,有效保证了徽州传统社会千百年的稳定。在古代徽州乡村,民间发生纠纷后,多先由当事者凭中人协商,以议约的方式和解;不果,诉之于族老和乡贤,以寻求调解与仲裁;终极的解决方式才是鸣官诉讼。清代《新安竹枝词》里写有:“雀角何须强斗争,是非曲直有乡评;不投保长投文会,省却官差免下城。”“乡评”的作用和“文会”的功能在明清徽州乡村得到极大发挥,既维护了制度权威,又保留了人情温度,其蕴含的自治、德治智慧,在当代乡村治理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记忆的集中承载。徽州自古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产生有大量的历史文献,素有“文献之邦”美誉,其中传世的典籍文献超8000部,存世的徽州谱牒超6000部,已发现的徽州文书超80万份,已拓印的1949年之前刻立徽州碑刻超1500通。特别是徽州民间文书档案的大量产生与留存,反映和体现了古代徽州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理念,既是一种务实理性精神导致的结果,也是一种契约诚信意识的深刻展示,构成了千百年来徽州传统社会持续发展的维系因素。2024年5月,徽州文书“徽州千年宗姓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它们既是徽州社会与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构成徽州文化记忆的实证材料,直接成就了一门学问,即“徽学”,它具有百年的历史影响、深刻的学术影响、广泛的国际影响,是走向世界的显学。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徽州传统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自然产物,反映了传统社会徽州人生产、生活及社会交往的实态,生动勾勒出徽州文化千年传承、延续的演进脉络,整体结构完整,具有鲜明的文化辨识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