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圈社&道哥说车 张张】常言道“打蛇打七寸”,可实际上,维权的小米车主们一通忙活,很可能连小米的“真身”都没摸着。
![]()
![]()
无论是小米SU7(参数丨图片) ultra车主因碳盖起诉小米,还是其他小米车主因超长交付周期与定金难退诉诸法律,在小米车主与小米汽车的各种诉讼里,“管辖权异议”都频繁成为小米反击并硬控车主的“大杀器”。小米以“宣传主体在北京”、“侵权行为地在北京”为由,要求将案件移送至北京法院审理。
“管辖权异议”无疑是一个“贱招”,但胜在好用,而且还合法。它是指当事人向受诉法院提出的该院对案件无管辖权的主张。
![]()
对于车主而言,这就意味着被拖延,需要额外付出数月时间、往返奔波与律师费用。对于个体消费者而言,这种马拉松式的维权,足以令人望而却步,乃至选择打破牙齿和血吞。
如果你遇到有关汽车产品质量问题以及各类消费陷阱,欢迎来到「汽车质量」小程序,30秒完成投诉全流程,你的每一条反馈都将直通车企、监管部门和千万车主圈。(下方插入小程序链接或二维码)
【消费者:到底谁是我的被告?】
而“管辖权异议”到底是怎么奏效的?背后的核心逻辑是,消费者买到的小米汽车,其实并不是小米汽车。
维权车主想把小米剁成臊子。可实际上,小米汽车的“真身”犹如一条蚯蚓,滑不溜秋,很难抓。即便被切成几段,带“头”的那一段都能活下来。小米通过法律手段,就像对它的原告车主们吐着舌头略略略耍赖皮:“你打不着我~”
![]()
车主想要起诉小米,第一步就是厘清责任归属,也就是:我到底要告谁?
然而,人们说的小米汽车,在合同里呈现的主体,并不是小米汽车有限公司,而是各种“小米景明科技公司”。因为定金收取和合同履行的主体,并不是外界以为的小米汽车总部,而是全国各地分布的小米景明科技有限公司分支。

(cr:素材来源于网络)
而为什么说小米像蚯蚓?看它切割自己的方式就知道。
最早的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9月,但小米汽车工厂的产权→则是在成立于2022年的“小米景曦科技有限公司”的手中;而工厂生产出来的车→挂牌的是“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进入车的销售阶段→又转由“小米景明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最后,到了车主们签署购车协议时→主体却变成了“小米汽车实际交付中心”。
![]()
所以小米为什么这么做?原因很简单:通过多层次授权、股权迷宫使得法律责任在体系内分散。当然,这种“蛇皮走位”在如今的很多大型企业中并不稀奇。很多公司恨不得每干一件事都有一个主体,如此一来,基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独立地位,就不会牵扯到集团公司。
也正是因为每一台小米汽车的构成,都牵扯到不同的公司,所以才给了小米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机会。
![]()
“以后还可以成立小米方向盘公司、小米轮毂公司、小米车漆颜色公司、小米车架公司、小米座椅公司、小米玻璃公司等等。”
![]()
“原来武汉大学教出来的是这么个东西。遥遥领先,遥遥领先。”——“武大樱花全国独一无二。”
![]()
“销售前一早已想好各种防被告的条款。一早对自己产品没信心。”——“雨田君对自己的车有几斤几两还是明白的。”
![]()
“小米景明谐音小米精明,我军厉害。”——“还有景曦,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市场反应:从热销,到“烫手山芋”】
小米的这场舆论危机几乎是立刻就体现在了市场表现上。春江水“寒”鸭先知,二手车商是第一个叫冷的。北京花乡市场的二手车商表示,小米汽车如同“烫手山芋”,流通困难,导致车商不敢收车。
社交平台上,也有车商反馈:“上路超60万元的SU7 Ultra,行驶7个月,44万元还卖不掉。”这种“新车热销、二手滞销”的现象,倒是在行业内比较少见。说明了市场对小米汽车价值稳定性的担忧。
![]()
【程序正义VS实质正义】
小米作为市值数千亿的科技巨头,拥有庞大的法务团队和充足的诉讼预算,而单个消费者则资源有限、精力有限。当程序权利被用作“消耗战”工具时,法律的天平实际上已被悄然倾斜。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策略对品牌信任的长期侵蚀。小米曾以“参与感”“和用户做朋友”的互联网精神赢得市场,但如今在法庭上的表现,到底哪还看得出半点儿把车主当“朋友”的样子?都快被小米搞得看不懂朋友二字了。
各位认为,小米真的能撇清所有法律责任吗?评论区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