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起火灾,10天内刷爆微博:一辆在成都高速碰撞后瞬间燃烧的SU7,驾驶员没能逃出;十日后,上海一辆MEGA在行驶里从冒烟到被大火吞没只用了10秒,车上两人侥幸逃生。看着画面,谁不心慌?但这事儿真的像截图里那样简单吗?
先说个让人安心又让人焦虑的对比——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产销双双突破1280万辆,市场占有率达44%,提前完成国家设定的2025目标。老铁们买得多、跑得多,产业链热闹到要起飞了!
但安全隐忧也跟着放大镜般被看见。官方2023年第一季度数据:燃油车起火18360起,新能源车仅640绝对数量看起来燃油车更“危险”。按保有量算,燃油车起火率约0.58/万,新能源车约0.44/万,新能源还略好一点。
别急着庆祝!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这组比值存在明显偏差:新能源车平均车龄更短,多在城市低里程使用,和燃油车不是同一“样本”。换句话说,数据表面友好,实际对比要更复杂。
更硬核的是技术层面:国家消防救援局一级指挥长王天瑞提出两个矛盾——锂电池在极端条件下可能发生“热失控”,而对付这类火很难快速有效灭掉。热失控能把电池温度拉到上千摄氏度,放出有毒气体,最怕的不是初次燃烧,而是扑灭后数小时甚至数天复燃。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事故现场看起来“瞬间被吞没”的原因。
案例回音:成都SU7事故里,路人发现车门无法从外部打开,暴露出紧急逃生设计的短板。这种细节,关系到能不能从“争取逃生时间”升为“绝对安全”。
![]()
监管已经开始动真格。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强制执行。和2020版“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的思路比,新国标把目标提高到:外部触发热扩散后,动力电池不得起火、不得爆炸,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并新增底部撞击不得泄漏、壳体不得破损、热失控预警更严格等测试。业内认为,这一指标体系已超过UN38.3和UL1973,可能成为新的全球安全标杆。
但是成本在那儿:要在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和安全之间找到新平衡,技术难度和资金投入不小。对一些技术储备薄弱的企业来说,新标准可能成为行业洗牌的分界线。小米在9月主动召回11万余辆SU7标准版,理想在10月召回1万多辆2024款MEGA,这些都说明企业在补漏洞。
这事儿,不是“电动车必炸”或“燃油车安全天生赢”这么简单。产业成长有阵痛,有标准迭代,也有技术突破。数据显示,新能源车的起火率从2021年的1.85/万降到2023年的0.96/万,降幅接近50%,但2024年仍发生550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提醒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老铁们怎么做?三点建议:
1)买车别只看续航和价格,优先选技术成熟、口碑好的车型;
2)别把电动车当成“易燃炸弹”,也别无视停放和充电的基本规则;
3)督促厂家和物业落实防火降温、自动灭火与通风排烟这些真正能保命的配置。
技术会进步,标准会严起来,但信任是慢慢修复的。那些能在安全上先做出突破的玩家,将在这个市场里拿到更大的“出海护照”。老铁,别被吓坏,也别被蒙着买——咱们一起用理性和监督,推动这场大变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