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开始战争的枪
与终结战争之人
![]()
伊库塔
![]()
倘若存在一把能够“百发百中”、并足以终结一切战争的枪,你会不惜一切代价得到它吗?在梁清散的科幻谍战新作《开始的结束之枪》里,这个诱人的假设被置于日俄战争期间暗流涌动的奉天城。神枪手章拒奉命寻找这柄传说之枪,却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各方势力的残酷博弈。梁老师通过章拒的追寻,不仅为读者编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谍战大戏,更巧妙布局、逐步揭示了“终结战争之枪”背后残酷的真相与深刻的隐喻。
![]()
精彩纷呈的谍战大戏
![]()
故事的主角章拒是一名身怀绝技的神枪手,奉袁世凯之命回国,寻找传说中“百发百中”、足以结束战争的枪。正值日俄战争期间,奉天城内暗流涌动,日、俄、满清以及北洋新军等多方势力在此角力,小小的奉天城成为了微缩的第二战场。不仅外部局势错综复杂,章拒效力的谍报机构“北洋七镇”内部也人心叵测、各怀鬼胎。心怀祖国的革命者、为利蛰伏的野心家、观望局势的骑墙派,不同的目的与利益交织在一起,昨日之友可能成为今日之敌,紧张刺激的谍战动作大戏就此拉开序幕。
![]()
![]()
![]()
小说刚开局就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地空狙击对决戏码。章拒刚抵达,就被俄军送上了一份“见面礼”——身处飞艇中的俄军神枪手对地面的清朝百姓展开了屠戮。此时的章拒手上没有武器,就近没有可靠掩体,甚至还可能面临俄军地面部队的围追堵截。反观对手居高临下,还拥有将枪支发挥到极限的才能。信息差、地形差、武器差,构成了一场不对等的绝境对决。随后的发展对于军事迷来说堪称盛宴,章拒仅凭对面一枪就推算出了对手的枪械、射速、换弹时间,并充分利用这些碎片信息自救。从火花一闪到人头落地仅有短短一秒,生死只在毫厘之间,章拒不仅成功实现躲避,还开始酝酿自己的反击计划。
除了这场精彩的博弈之外,梁老师还给读者准备了多场血脉喷张、高潮迭起的战斗。潜入营救作战、被困脱逃战、正面迎击战以及狙击手正面对决一应俱全,足以满足读者对于谍战动作片的全部想象。作品中逼真的场景描写与扎实的历史、枪械知识,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读者仿佛亲历其境,化身为肩负重任的神枪手,努力拯救国家与人民。此外,梁老师将带有生化感的“咳病”设定以及蒸汽朋克概念融入战斗,不死人、铁甲人、预知未来、瞬间消失,在各种超能力的加持下,战斗风格更加丰富多变、紧张刺激、张力十足。而主角团为了应对这些超出常识的强敌,不得不竭尽所能,凭借智慧与经验利用环境,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方能虎口脱险,这又赋予了读者智斗般的爽快感。
![]()
![]()
![]()
![]()
虚实交织的历史图景
![]()
梁老师一贯的写作特色便是将科幻设定与历史无缝衔接,通过扎实的考据还原历史风物,兼具想象力与真实感。他尤其擅长创作晚清时代的或然历史作品,在《济南的风筝》《新新日报馆》等作品中,都曾呈现过蒸汽朋克背景下混沌与生机并存的晚清图景。
![]()
作者梁清散
本作同样发生于晚清,尽管日俄战争对大部分读者而言是一段相对陌生的历史,梁老师并未因冷门的历史背景而降低考据的硬核性。书中的人物、地点、事件几乎都有直接对应的史实,丰富而真实的历史细节构成了小说的锚点。
![]()
![]()
例如,书中多次出现的203高地就脱胎于现实。在日俄战争中,旅顺的203高地因位置险要,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小说中的日方指挥官乃木希典,在现实中确有其人,正是他发动了人类战争史上都少见的惨烈恶战——203高地争夺战。在这场战役中,日军以近乎自杀式袭击的方式疯狂冲击高地,付出近2万人的伤亡代价,才全歼驻守俄军。战后,203高地尸横遍野,堡垒化为一片废墟。了解这场战争的背景后再回看小说,便不难理解杨三天第一次提到203高地时的惊惧惶恐、心有余悸。梁老师仅靠侧面描写,就完美还原出乃木希典视人命如草芥的战争疯子形象。对这片废墟的着墨,充分烘托出破败颓唐的氛围,日军付出极大代价换来的焦土,更体现出战争的荒诞与虚无感。
![]()
![]()
![]()
![]()
小说中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哥萨克骑兵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支部队同样取自真实历史。哥萨克骑兵被称为“沙皇的马鞭”,是俄军攻城拔寨的利刃。他们擅长平原作战,在旅顺平原本被寄予厚望,却折戟于奉天之战。日军利用先头骑兵诈败诱敌冲锋,再用配备了马克沁机枪的“重”骑兵予以痛击,让习惯了冷兵器对决的哥萨克骑兵成为时代的眼泪,也展现了传统在科技面前的苍白无力。在本作中,梁老师通过蒸汽朋克式的技术重构,为这支本应被淘汰的部队赋予了全新可能:哥萨克骑兵的坐骑从马换成了摩托车,冷兵器也通过“咳液”强化为无坚不摧的利刃,从而塑造出一支兼具高机动性与恐怖近战能力的“死神部队”。
![]()
重塑后的哥萨克骑兵完美扮演了强敌角色,几次狭路相逢都给章拒制造了致命麻烦,险象环生的生死博弈大幅提升了小说的张力。同时,他们的存在也让人得以畅想,在生化与蒸汽技术加持下卷土重来的骑兵,能够如何影响这场靠血肉堆砌的战争走向。即便在如此天马行空的想象之下,梁老师也未丢掉严谨的基底。哥萨克人刻在骨子里的残暴和欺软怕硬的习性,在小说中被完整保留。现实中日军“骑兵配重机枪”的战术,也被化用在哥萨克部队的作战中。此外,小说中还有更多细节和彩蛋等待读者探索。
![]()
![]()
![]()
![]()
终结战争的隐喻之枪
![]()
本作名为《开始的结束之枪》,全书紧紧围绕“枪”展开,开篇近乎炫技的枪械知识让读者对有形之枪有了充分认知。然而,“枪”在本书中具有强烈的隐喻性:它并非任何人都能驾驭的武器,既能带来死亡,也可能葬送自己。战争的真实与残酷、血腥与恐怖,都蕴藏于这把小小的武器之中。除此之外,“枪”在本书中还有多重象征意义。
![]()
“枪”象征着战争的沉重本身。战争发生在日俄之间,战场却在中国的土地上,遭受苦难的更是中国的人民。在全书的大部分篇幅中,普通清朝百姓的形象都是缺位的,这是梁老师的有意为之。俄、日像主人一般来去自如,而大清却在自己的国土上沦为背景板。屈辱背后隐藏着深重的苦难,那些看似“隐身”的中国百姓,其实从未消失:他们有的在悄无声息中逝去,骸骨散落于辽河岸边;有的流离失所,成为连一声呐喊都未曾被听见的难民。小说终章的描写令人深思:“奉天城寂静如春雷刚过,翻天覆地一晃十年,却没有一点进入新世界的样子,城里的枪声从未停过。”奉天几经易手,战争从未停止,百姓也始终无人在意。日俄战争只是一个缩影,背后折射的是中华民族在近代战争中遭受的一切屈辱与苦难,值得永世铭记。
“枪”象征着力量。小说中章拒奉命寻找的“百发百中的枪”并非有形之物,而是足以威慑敌国、甚至终结战争的绝对力量。这把无形之枪,在小说中是咳病带来的超能力,在现实中则影射着各种新式武器,乃至核弹。“枪”本身没有是非对错,决定其用法的乃是持枪之人:好战者需要这股力量开启战争、支撑野心;而正义之人更需要这股力量结束战争、带来和平。主角一行人销毁钋榴霰弹,不让配方落入日本手中,同时阻止咳病扩散,都践行了他们“找到结束战争的枪,但绝不将其用于战场”的理念。
“枪”也象征着持枪之人。小说中的章拒作为顶尖狙击手,职业本能要求他拥有绝对的冷静乃至冷血——必须舍弃一切杂念,将自我化作一杆枪。此外,他还有着极其复杂的身世背景:拥有多国血统,也曾流落他国。认同感的缺失与对自身存在的迷惘,让他被袁世凯等人利用,沦为他人的武器。整个故事,便是他逐渐找回自我、重拾血肉的过程:从一开始漠视他人生命,到中段阻止战争升级,再到最后在舰船上自我献身。熊熊烈火净化了他的灵魂,带来了救赎,让他成为拯救人类文明的英雄。故事的最后,当孔马提亚叩问他拯救的意义时,章拒回应,“照顾好你的患者就够了”,这让他的形象再度升华。梁老师也借此传达了英雄主义的真谛:拥有一颗赤诚之心,拯救眼前每个具体的人,然后问心无愧地活下去。
![]()
梁清散|《开始的结束之枪》|人民文学出版社
![]()
![]()
初审:秦雪莹
复审:薛子俊
终审:赵 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