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难想象,主流媒体以及绝大部分专家,都在努力求证一个错觉:中国GDP早已经超过了美国。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错觉?
先看看近些年GDP数据的变化,按美元计的实际GDP,中国2021年达到了美国GDP占比的77%,2025年三季度中国GDP占比回落至63.2%,那么,姑且撇开购买力平价修正,会发现一种背离,2021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占美国的比例是122.2%,而2025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占美国的比例是133.46%。
![]()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购买力平价与汇率法 GDP是反向的,也就是说,你的国内越卷,商品越不值钱,GDP的增加值就越高。假定经济出现了美国1929年大萧条,产能过剩,企业拼命降价,看谁先卷死谁,进入 桌别林所表演的那种悲惨的经济景象,这样景象一定会与汇率法 计算出的GDP同步,而用购买力平价计算,就成了GDP的天花板,这很荒唐。
其实,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就清楚了,贫穷的国家,购买力平价转换因子都比较高,中国的购买力转换因子为3.53,而南苏丹购买力平价转换因子为126.74,位列全球最贫穷国家之首。所以,没事别老拿购买力平价说事。
![]()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
出在了市场对价值的隐性定义、如果用购买力平价计算,理论上有修复汇率偏差的功能,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
正如理论上计划经济可以做到按需分配,实际上做不到。购买力平价对各国物价做完美统计及比较,是一个无限维度,需要无限算力。各国的商品结构不同,消费者偏好不同,非贸易品占比不同,同样的商品质量与规格不同,统计偏差无限大,又怎么可能准确地修复汇率偏差,自己都不可能准确。从2021到2025年,人民币相对美元在贬值,按理购买力平价转换因子应该上长升,实际上却在下降,2021年转换因子4.07,2024年下落到3.696,而2025年人民币相对美元在升值,转换因子却又上升到4.19。
购买力平价天然地测不准,作为工具它还很不成熟,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购买力平价定义是本国内的生产成本,而不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强弱的比较。一般地说,购买力平价高的国家,也多是不发达的国家。购买力平价(PPP)反映的不是国际竞争力。比较之下,汇率法 GDP 以国际市场通用货币为标尺,其核心价值在于锚定了经济产出的 “国际可交换价值”,是衡量国家真实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
所以,中美经济的强弱还是要看汇率法 GDP。
比如,正新鸡排在国内开店,一般价格10元,在美国开店,要10美元以上。它能说明什么?说明中国国内的生活成本,要比美国低,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应该是1:1,完全不行,因为汇率反映的是国际交换价值,鸡排不是国际重要的贸易品,没多少商家进口,高端芯片这类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商品,会价格趋同,购买力平价因子归零了,甚至国内的价格还会高于出口国家的价格。而反映经济强弱的不是鸡排,是芯片。
中国汇率法 GDP全球排名第二,未来能不能超越,在科技创新,购买力平价的转换因子也将随之降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