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图科技最新监测数据揭示了中国彩电市场的冷峻现实:零售量已跌至3000万台以下,2025年10月线上零售量同比暴跌25.2%,且连续四月下滑的颓势仍在蔓延。
![]()
这并非短期波动,而是行业进入超长周期盘整的明确信号。在开机率持续走低、替代产品挤压、公共场景萎缩的多重压力下,彩电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但细分市场的崛起也为行业突围提供了新路径。
其实在洛图之前,作为长期研究中国彩电市场的专业机构,奥维云网就有暗示:今年全国内整销量规模或将进入新一轮“至暗时刻”,预计总量规模将首次跌破3000万台“大关”。
笔者认为,此次盘整周期的漫长性,根源在于市场基本面的结构性变化。与以往因政策退坡或经济周期导致的短期调整不同,当前市场面临的是需求逻辑的根本性重构。开机率下滑成为最直观的表征,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普及,电视从家庭娱乐核心沦为“背景式存在”,年轻群体日均开机时长不足1小时,传统“客厅经济”模式逐渐失效。
更为关键的是,公共空间的消失进一步压缩了增量市场,口罩后影院、酒店、商超等公共场景的电视需求持续萎缩,而手机投屏、便携投影等产品则在家庭场景内形成直接替代,让彩电的生存空间不断收窄。
行业调整的长期性,还体现在供给端的惯性与需求端的升级错位。
过去十年,彩电行业陷入“尺寸竞赛”“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企业将精力集中于面板尺寸扩大和硬件参数提升,却忽视了用户核心需求的变迁。当市场加速从增量转向存量时,前几年主推的“更大更便宜”虽然赢得了一部分用户的认同,但并没有产生持续不断的消费动能。
在笔者看来,在健康、便捷、场景化等诸多诉求共同作用之下,电视升级让依赖传统模式的企业陷入被动,一方面卷技术参数不行,另一方面不卷又陷入同质化陷阱,如何在技术和市场中找到新平衡。这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转型难题,所需的技术研发、生态构建绝非短期之功,注定了调整周期的漫长。
但盘整并非绝境,老年与青少年两大细分市场的崛起,正在重构行业的增长逻辑。50岁以上老年群体成为稳定的核心消费力量,这一群体对电视的依赖度远超年轻人,却面临“操作复杂”“屏幕刺眼”等痛点。
海尔早已布局适老电视市场,其推出的“智慧老人屏”搭载语音唤醒、大字体界面和一键呼救功能,还整合了社区养老服务入口,获得不少老年用户及子女认可。创维推出的“适老化护眼模式”电视,通过简化按键、环境光自适应调节等设计,在重阳节期间单城销量突破5000台,76%的购买者为子女赠礼,印证了适老化改造的市场潜力。
老年市场的机会不仅在于硬件适配,更在于内容生态的优化,如整合健康监测、戏曲点播、亲情互动等功能,有望激活千万级存量需求。
青少年护眼与教育场景则打开了增量空间。中国近视人口已突破7亿,青少年近视率达52.7%,健康焦虑推动护眼电视从“小众需求”升级为“主流选择”,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65%,北京、上海等城市渗透率超40%。
海信“类纸护眼屏”通过调整蓝光波长降低38%的伤害,六一期间销量暴涨210%;TCL与眼科医院合作打造的“护眼内容专区”,通过时长提醒、眼保健操等服务,使复购率提升17%。更值得关注的是场景延伸,成都K12机构中,搭载护眼屏和AI板书功能的教学电视渗透率达25%,某中学引入后学生近视率增幅从3.2%降至1.8%,教育场景正成为新的增长极。
当然,超长周期盘整,本质是彩电行业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型的必经之路。
企业无需过度悲观,而是要摒弃价格战思维,聚焦用户需求重构核心竞争力。对老年市场,需以“便捷化+情感化”打破壁垒;对青少年市场,要以“健康化+教育化”构建生态。当海信、创维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在细分赛道实现15%的溢价能力时,已经证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
小结:彩电行业的超长盘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告别野蛮生长后,只有那些能精准捕捉用户需求、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这场调整中存活并壮大。市场规模的收缩终将倒逼行业回归价值本质,或许放弃幻想,明白年轻人的喜好并不应该成为主力唯一追求的目标,而老年与青少年市场的深耕,亦是彩电行业穿越周期、重获新生的关键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