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冬日里,江南丝竹声声悠扬。11月18日,作为“千茶雅会 艺韵天成——江南丝竹雅集”的最后一场,“冬藏・五谷丰登”在浦东老宅举办。来自浦东新区的康文国乐社、普陀区的长征青年丝竹爱好联盟带来《新行街》《欢乐歌》等作品,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历经两年打磨的曲集——《丝竹咏江南》也在这场雅集活动中发布。
随着这场雅集活动的结束,历时一年的2025年江南丝竹雅集系列活动圆满落幕。
2025年江南丝竹雅集系列活动贯穿四个季节,“春耕・春和景明”“夏耘・惠风和畅”“秋收・花好月圆”“冬藏・五谷丰登”四场活动用传统即兴演奏还原雅集本色,在四季流转中呈现江南音乐和生活美学的意境。
一季一会,以交流促传承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以其“小、轻、细、雅”的艺术风格著称。它不仅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上海的江南丝竹团队遍布全市12个区,但与其他的传统音乐形态一样,不可避免地面临团队数量萎缩、队员年龄偏大,基层活力不足等问题。
作为江南丝竹的国家级项目保护单位,今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了“千茶雅会 艺韵天成——江南丝竹雅集活动”。
![]()
“雅集”是江南丝竹爱好者以乐会友、切磋技艺的重要形式。每一次围坐合奏,不仅是技艺的切磋,更是代际之间情感与精神的传递。正是在这样一次次非正式却真诚的交流中,年轻一代逐渐体味到传统音乐的生命力与温度,进而萌发守护与传承的自觉。
![]()
![]()
今年3月,首场“春耕・春和景明”雅集在松江方塔园启幕,松江区中山街道江南丝竹社、文韵雅乐四平路街道丝竹社团等团队带来《三六》《中花六板》等传统“八大曲”,在满园春色中拉开四季雅集的序幕;6 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夏耘・惠风和畅”雅集走进上海植物园,浦东新区新场镇江南丝竹乐团、洋泾江南丝竹传习班等团队以《行街》《荷塘月色》等曲目,将丝竹韵律与夏日生机相融;金秋时节,“秋收・花好月圆”雅集落户闵行颛桥万达广场,“丝韵组合”“天山华韵乐府” 等团队演绎《昆韵》《春江花月夜》等作品,实现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冬日里,“冬藏・五谷丰登” 雅集在浦东老宅收官,康文国乐社、长征青年丝竹爱好联盟带来《新行街》《欢乐歌》等作品,让丝竹声与老宅古韵相映成趣。
![]()
![]()
雅集不仅串联起江南四季的自然之美,更构建起“轮值交接、全域联动”的活动机制——从松江到徐汇,从闵行到浦东,各区非遗保护中心依次交接承办权,全市 20 余支丝竹团队通过传统交流展演轮番亮相。同时依托这个机制,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在雅集期间,对相关的团队、传承人做了口述采访记录,保留珍贵影像和口述资料,共完成了12支团队、24位传承人的记录工作,为后续研究与传承奠定基础。
《丝竹咏江南》发布,书写丝竹传承的上海答卷
在雅集活动中首发的《丝竹咏江南》曲集编纂以适合青少年演奏、让青少年喜爱为导向,兼顾了在民间广泛传播且均有配器的传统作品和脍炙人口的创新作品。同时,编纂团队还邀请专业乐队为每首乐曲配上录音,方便每个社区、学校的江南丝竹团队参照学习,有的放矢地选择合适曲目。该书在编纂和出版过程中,从资料收集、版权交涉到文稿、音频制作等方面,得到了各位传承人、专家及江南丝竹爱好者的大力支持。
![]()
作为 2006 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江南丝竹”的国家级保护单位,从2006年开始,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在前期普查和搜集整理工作基础上,3次制订了《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工作五年规划纲要》,建立了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工作办公室,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建设了24个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建立了长三角中小学江南丝竹联盟和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积极结合重大活动和各类平台广泛宣推,力争恢复江南丝竹的文化生态,促使其稳固扎根民间。
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队伍新老并行、作品新老并举,“传统不守旧,创新不离根” 是其旺盛生命力的来源。未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持续搭建江南丝竹展示交流的平台,让人们在丝竹声中感知江南文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