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广播电视台播出的一档《cmg科创晚会》引人瞩目。这场晚会在长116.6米、型宽25米的全球最大铺排船上录制,以真实的城市夜景为幕布,融合无人车、无人机与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元素。多位两院院士、顶尖科学家与艺术家在此齐聚,共同呈现一场科技与艺术深度对话的视听盛宴。
舞台光影交错间,普陀区政协委员、著名钢琴家宋思衡的表演尤为特别:他端坐于透明的水晶钢琴前,两侧的工业机械臂精准而优雅地将两台电子琴依次递到他的手中,伴随着他行云流水的弹奏,一曲《新声》悠扬响起,科技与艺术在这一刻默契交融。
这场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其核心创意正源于宋思衡与央视科创晚会节目组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思考。他坦言,节目组最初曾设想过“机械臂弹琴”的方案,但他对此有着更深层的考量。“在现阶段,技术瓶颈首先在于仿生学,机器难以复现人类手指的微妙触感与情感表达,”他分析道,“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更希望展现一种协同而非替代的关系。如果让机器人弹琴,容易强化一种技术与人竞争的叙事,这并非我们想传递的未来图景。”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宋思衡在《cmg科创晚会》录制中
他所倡导并实践的,是一种东方的“共生”智慧。在舞台上,机械臂不再是冰冷的、试图超越人类的机器,而是默契的合作伙伴。它们将乐器从容递上,使原本繁琐的设备转换,升华为一个充满仪式感与观赏性的艺术环节。“机器与人互不干扰,相互协同,共同迈向一个更优雅、更高科技的未来。”宋思衡说。这一理念也与《新声》的曲名不谋而合,寓意着科技为人类生命与文明带来的新的希望。
而这次能够亮相国家级科技晚会,契机正来自于宋思衡今年6月在普陀区献上的一场表演。据悉,央视节目组正是看到了宋思衡在《来自地球的钢琴诗》中的表演,直接向他发出了录制邀请。
![]()
《来自地球的钢琴诗》
此前,在普陀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宋思衡在普熙金融广场push艺术中心上演的《来自地球的钢琴诗》。该演出以“地球最后一日穿越黑洞”为叙事主线,通过偏振镜构建的视觉奇观、全球唯一的手工定制钢琴,以及宋思衡精湛的演奏,共同营造出一场沉浸式的科技艺术融合体验。首场表演推出后,迅速获得多家权威媒体关注,相关视频在自媒体平台持续发酵,全网播放量已突破千万。
![]()
《来自地球的钢琴诗》演出现场
“从联系到录制,只有十几天时间,”宋思衡回忆道。为确保演出效果,他与机械臂设计团队紧急进行了超过七小时的调试磨合,整体录制时间超过两天。经过精密编程,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完成每一个递送动作,与艺术家的演奏节奏无缝配合,共同打造出一场融合想象力与技术美的沉浸式音乐演出。
![]()
宋思衡在与两个机械共同完成表演
从普陀的舞台到央视的镜头,这场表演的成功并非偶然。这既是宋思衡个人艺术理念的一次高光展现,也印证了普陀区在推动科技与艺术融合、孵化优质文化内容上的沃土效应。
“普陀的这场演出影响力很大。”宋思衡深情地说,“作为普陀人,我期待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能从此处生根,走向全国,甚至在世界回响。”
上观号作者:上海普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