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8 日,初冬的青岛湾碧空如洗,海风裹挟着淡淡的原木清香掠过山东港口青岛港的岸线。西联公司码头前沿,橙红色的门机如精准机械手般上下翻飞,智能引导运输车循着无形轨迹静默穿梭,将一捆捆纸浆高效转运至库区。
![]()
远处的集装箱码头灯火初上,全自动化桥吊在夜色中勾勒出流畅的作业弧线,桥吊司机在数公里外的控制中心轻点鼠标,就能完成集装箱的精准吊装。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青岛港日均作业量突破 15 万吨的日常图景。在这片绵延的海岸线上,科技赋能与人文坚守交织,传统港口正加速蜕变为联通全球的智慧枢纽,用不断刷新的世界纪录,书写着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
作为世界第七大港、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青岛港的繁忙程度,始终是中国经济活力的直观写照。2025 年以来,这座港口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1-10 月纸浆吞吐量同比激增 17%,其中上半年增幅更是高达 22.5%,来自巴西、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进口纸浆经由这里,通过海铁联运网络通达内陆数十个省份,支撑起中国造纸行业的原料供应体系。而在 11 月 18 日这一天,随着 “中远海运长青” 轮完成 51676 吨纸浆的接卸作业,青岛港第四次刷新纸浆昼夜接卸世界纪录,这一数字较三年前提升了近 30%,再次印证了其全球最大纸浆进口港的硬核实力。
![]()
“以前靠人工盯舱、手写记录,一艘船的纸浆卸完至少需要 3 天,现在有了智能系统,24 小时就能完成全流程作业。” 青岛港西联公司操作部副经理孙长杰站在数智中心的大屏幕前,手指划过实时更新的 3D 实景舱图,每一舱货物的数量、分布、货主信息一目了然。这个历时 5 年攻关的核心成果 —— 基于 AI 识别动态切层的电子船图技术,通过智能算法优化卸船顺序,让作业效率提升 20% 以上,更让每捆纸浆都拥有了精准坐标。
![]()
在数智中心内,几名操作员正对着装有方向盘、油门和刹车的操控台工作,“这是远程操控 IGV 智能引导运输车,有点像打游戏,但精度要求极高,误差不能超过 5 厘米。” 孙长杰介绍,全流程自动化改造不仅让码头告别了密集作业人群,更实现了 “无人化” 与 “高效率” 的双重突破,如今这座件杂货纸浆码头的人均作业效率是传统码头的 3 倍。
![]()
数字化转型正让青岛港从 “装卸枢纽” 加速升级为 “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西联公司自主研发的 “千纸鹤 PulpCrane” 平台,整合了物流、贸易、金融等全链条功能,已服务上下游 45 家浆厂和贸易商,实现订舱、报关、结算的全流程线上办理。“以前查库存要打电话、跑现场,现在手机点一点,货物动态实时掌握,端到端服务让我们的物流成本降低了 15%。”
![]()
一家大型造纸企业的采购负责人算了笔账,依托青岛港首创的 “码头直装 — 铁路直发 — 港区直达” 模式,纸浆运输无需二次装卸,陆港直通比传统路径快 3 天,一年仅仓储费就能节省几十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港为每批货物办理的 “电子护照”,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物流信息全程可追溯,让国际物流流程从 “周级” 压缩至 “小时级”,真正为进出口贸易打开了 “绿色通道”。
![]()
在纸浆运输持续领跑全球的同时,青岛港的航线网络正不断向世界延伸。作为 “一带一路” 海陆交汇的黄金枢纽,这里已建成中国北方直达非洲航线数量最多、班期密度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港口,9 条直达航线贯通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等东西非核心枢纽港,将中国至东南非的运输时间从 40 天压缩至 20 天。
![]()
2025 年前 5 个月,青岛口岸对非出口总值突破 600 亿元大关,同比增幅超 30%,其中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 “中国智造” 产品占比高达 75%。海信南非工业园依托青岛港的 “一港装” 集约化运输模式,每年向非洲市场输送超百万台家电;摩洛哥森麒麟智能工厂通过港口物流网络,实现原材料和成品的高效流转,“海上高速路” 的效率优势正持续释放。
![]()
“我们不仅是货物转运的枢纽,更是中非产业链协同的催化剂。” 青岛港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 年港口计划新增 3 条非洲航线,探索与非洲自贸区港口的数字化对接,目标将中非物流综合成本再降 20%。在 “软联通” 方面,青岛港已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多哥洛美港等 4 国港口缔结友好港关系,系统输出智慧港口管理经验;创新推出的 “船边直提” 模式,将货物通关时效平均压缩 3-7 小时,叠加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优惠政策,让非洲咖啡豆、可可等农产品快速进入中国市场,架起中非经贸合作的 “黄金桥梁”。
![]()
在繁忙的运输背后,绿色低碳正成为青岛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作为全国港航领域率先发布《绿色低碳港口 “十四五” 规划》的港口,青岛港已先后荣获 7 项 “亚太绿色港口”“五星级绿色港口” 称号,在《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 2023 (海港篇)》中,其绿色发展位列全国第一,被交通运输部推树为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标杆。
![]()
走进港区,全球首创的氢能轨道吊、AGV 机器人忙碌作业,国内港口首座加氢站持续为设备提供清洁能源;集装箱码头港内短倒车辆 100% 实现清洁化替代,9 座换电站、3 座 LNG 加气站满足各类作业车辆的能源需求;2024 年岸电接电量超过 1200 万 kWh,净增量全国第一,同比增幅 350%,减少碳排放 1 万吨。
![]()
“零碳” 与 “智慧” 的深度融合,正在创造更大的生态价值。青岛港全球首创的智能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实现了港区交通由单一平面向立体互联的突破,大幅降低了地面运输的能耗和碳排放;“济青零碳物流走廊” 项目通过能源岛建设、零碳交通工具应用等多要素融合,构建起绿色物流大通道;“智能空轨”“船船直转” 等低碳模式推广后,2025 年前 4 个月单位标箱能耗同比下降 8%。在干散货码头,首创的智能协同系统 ICS 实现了无人调度、无人理货、无人搬倒 “三个无人”,效率提升 7% 的同时,能耗进一步降低;粮食枢纽中心的通用码头智能管控系统 I-GTOS,让六大机种实现无人协同作业,既提升了 10% 的效率,又减少了人为操作带来的能源浪费。
![]()
这座港口的温度,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和数据增长中,更凝聚在每一位一线工作者的坚守里。拖轮船长冷龙龙的工作日常,是青岛港无数建设者的缩影。2009 年毕业后,他用 12 年时间从水手成长为船长,获得过公司劳模、青岛港工人先锋等荣誉。
![]()
在寒潮天气里,他要顶着 7 级大风、9 级阵风作业,精准操控拖轮协助轮船靠泊;夜幕降临时,驾驶室内关闭所有灯光,仅靠雷达和航行系统的微光辨别航向,在能见度极差的海面上完成 “迎来送往” 的使命。“每个活都有新挑战,看到轮船安全靠泊、货物顺利转运,就有满满的职业成就感。” 冷龙龙说,平时每天要完成 8 到 10 艘船的作业任务,即使在狂风暴雨中,只要接到指令就会立刻出发。
![]()
在数智中心的操控台前,90 后操作员李娜正专注地监控着智能设备的运行数据。这个曾经的传统码头理货员,如今已经成长为熟练操控 3D 可视化系统的技术骨干。“以前每天要在码头来回奔波几万步,记录几十本台账,现在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掌握全场动态,但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李娜说,为了适应智能化转型,她自学了 AI 算法、数据分析等课程,参与了 “千纸鹤 PulpCrane” 平台的用户测试,见证了传统码头向智慧港口的蜕变。在青岛港,像李娜这样的转型者还有很多,他们用学习能力和责任担当,为港口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
![]()
从集装箱码头到件杂货码头,从非洲航线到内陆港网络,青岛港的每一步跨越都紧扣国家战略。目前,港口已建成内陆港 51 个,海铁联运班列线路 83 条,集装箱发运量从 2014 年的 20 万标箱增长到 2024 年的 254.6 万标箱,连续 10 年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
![]()
970 余公里的原油长输管道,覆盖山东 60% 的规模以上炼厂,干散货清洁运输占比达 86%,原油清洁运输占比高达 95%,构建起 “公转铁”“公转水”“公转管” 的清洁集疏运体系。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下,青岛港还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专委会等共同启动碳中和港口标准编制工作,奋力谱写 “第五代港口” 建设新篇章。
![]()
2025 年 11 月 18 日的青岛港,夜色渐浓,港区的灯火与星光交相辉映。桥吊的轰鸣声、拖轮的汽笛声、火车的呼啸声,共同奏响了一曲繁忙而有序的港口交响曲。这一天,51676 吨纸浆的接卸纪录,是青岛港技术创新的见证;600 亿元的对非出口总值,是 “一带一路” 合作的硕果;持续下降的能耗数据,是绿色发展的答卷;而无数建设者的坚守与付出,则是这座港口最动人的底色。
![]()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岛港正以 “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 为目标,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加速奔跑,在全球航运的版图上拓展延伸。这里的每一次吊装、每一艘航船、每一组数据,都在诉说着中国港口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彰显着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未来,这座联通世界的 “蓝色枢纽”,必将以更智慧、更绿色、更高效的姿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 “蓝色动能”,在新时代的海洋篇章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答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