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
《论语》这本书的成书想法,来自孔子的弟子们极度枯燥的三年守孝期。
古人非常讲究孝悌,父母亡故,子女要守孝三年。而且古人还非常的尊师重道,要求、“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为学莫重于尊师“、“一日之师,终身为父”。总之,古人非常的尊敬自己老师,把老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对待他、尊敬他、爱护他。那孔子大家都知道,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兴办私学的人,他呢,办学校,提倡有教无类,从不问学生的出身地位,不管你是出身高贵的贵族还是家境贫寒的普通人,只要你是个人,愿意跟着他学习,就能成为他的学生。因此,孔子的学生非常多,据史料记载,孔子先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大约有三千多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最为欣赏的弟子有十人,主要是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统称孔门十哲。这非常厉害,用现在的眼光看,3000个学生不算多,但在识在识字率不超过8%的春秋战国时期,3000个学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这3000个学生,其中有一部分是孔子的死忠粉,简称爱豆。
![]()
这些爱豆,不论孔子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孔子周游列国14年,颠沛流离,困厄万端,甚至被骂为:丧家之犬,但孔子的弟子们,他们始终如一,一直陪伴在孔子左右,不离不弃、生死相依。譬如颜渊、闵子骞等。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孔子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他身边有很多忠心耿耿的追随者-弟子,这些弟子,非常的佩服孔子,信任孔子。直到孔子亡故,弟子们依然在孔子的影响之下,继续传承和发展孔子的学说。
孔子亡故后(孔子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去世,弟子们将他葬在了鲁国都城泗水的北岸(现山东曲阜),并以父丧的规格为孔子守丧三年。史料载,孔子的弟子们为孔子服丧守丧3年,相继离开。弟子子贡,在墓边搭建简陋的住所,又守了3年墓,6年之后才离开。例如,《史记》和《孔子家语》均提到“弟子皆结庐守墓,服丧三年”
![]()
众所周知,周朝非常注重礼仪,建国后不久,在周公的主持下,就制定出一套礼仪制度,俗称周礼。周礼,顾名思义,就是周王朝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行为规范,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维护周王朝的宗法等级制度。那孔子呢,他出生在鲁国,鲁国是周王室的附属国。我们都知道,孔子的祖上曾是贵族,因此他的血脉中有着对贵族天然的向往,重视“礼”的设定。而孔子生活在在春秋末期,当时天下混乱,各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人民生活困顿。孔子认为这是不遵守周礼造成的,因此他非常向往西周初期的和平,推崇周礼。为此,孔子还特意跑去周朝,向周王室的守藏吏老子问礼。除了这些,孔子在有生之年,还专门编撰了一本关于礼的书《礼》,《礼》这本书主要记载和论述的是先秦的礼制、礼仪。由此可知,孔子这个人,他非常的讲礼,注重礼。作为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们,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一个个都是明礼尊礼守礼的人。
《礼》规定,父母亡故,子女要守孝三年,守孝期间,子女应居住在简陋的住所,不得添置新物或进行装饰,不得参与社交活动,不得享宴歌舞,不得食肉饮酒,以表达对父母的哀思。《论语》:“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前面说过,孔子亡故后,他的全体弟子以父丧的规格替孔子守孝三年。那这三年,这些负责守孝的弟子们,他们居住在搭建在孔子墓地前的茅草屋里,停止了一切娱乐社交活动,专门为孔子披麻戴孝。可以说,啥都干不了,也做不了,既不能考公务员,也不能撩妹、结婚、听戏、饮酒、卖课,甚至夫妻之间都不能那个啥......总之,除了每天进行祭奠孔子、日常劳作外,基本啥都不用干。那人闲下来,总是会想着找点事情干,用来消磨打发时间。于是弟子们一合计,《论语》这本书的成书想法就有了。接着就是落实工作,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先说出力的部分:
曾子和有子做主编,这二人率领其他众弟子,子贡、子夏、子游等,收集孔子讲义、对话及学生感悟,逐步整理筛选。后来,守孝期结束,师兄弟们都走了,曾子和子思(孔子之孙)合作,将零散纪录进行分类,考证,形成较为系统的语录体文本。因为是曾子,有子的门人弟子负责具体编写整理,所以《论语》里两人被尊称为“曾子”“有子”,其他弟子都叫“子路、子游......”。
![]()
再说出钱的部分:
子贡出钱出力,包揽了全部的出版经费。子贡是孔子3000多弟子里的首富,他很有经商头脑,能言会道,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可以说,如果没用子贡的慷概解囊,大力传播孔子学说,我们今天可能就看不到《论语》这本书了。
说明《论语》是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纪录孔子言的记载多见于《孔子家语》,其中概可别作弟子主动记录、孔子要求记录与孔门的笔录学规等三类:
弟子主动记录的:《孔子家语·入官》篇,“子张既闻孔子斯言,遂退而记之”;《论礼》篇,“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志之?”;《五刑解》曰“冉有跪然免席,曰:‘言则美矣,求未之闻。’推而记之。”其中“志”通“记”。
孔子要求记录的:《孔子家语·正论解》曰“子贡以告孔子,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其中“识”通“记”。
孔门还有笔录孔子言的学规:《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言“叔仲会,鲁人,字子期,少孔子五十岁,与孔琁年相比,每孺子之执笔记事于夫子,二人选侍左右,孟武伯见孔子而问曰:‘此二孺子之幼也,于学岂能识于壮哉?’孔子曰:‘然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因为“二孺子”是被选拔侍奉孔子左右以“执笔记事”的,则笔录行为已然由孔子的要求记录,发展为专门设立的笔录孔子言行的类似于学规性质。
综合以上论述,《论语》的成书自当与孔子弟子与与再传弟子的记录有关。譬如刘向:《论语·别论》“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刘歆《七略·六艺略》:“《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百年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袭用此说。
值得一提的是,《论语》这本书的写作历程很不简单, 大约成书于春秋末期(孟子等再传弟子进一步进行补充完善,最终确定为儒家经典,具体时间跨度约为250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从编辑到出版时间最久的一本书。
佚名作者:“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以事素王。”(《论语》)
赵岐:“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孟子题辞》)
郑玄:确指《论语》的撰集者是仲弓、子游、子夏。(《论语注》早佚,见刘宝楠《论语正义》附录的“郑玄论语序逸文”)
柳宗元:“以《论语》称曾子,子为师称,因以《论语》为出自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子思之徒”,“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论语辩上》,《柳河东集》卷四)
刘宝楠:“要之《论语》之作,不出一人,故语多重见。而编辑成书,则由仲弓、子游、子夏首为商定,故传《论语》者能知三子之名。郑君习闻其说,故于序标明之也。”(《论语正义》附录“郑玄论语序逸文”,刘宝楠注)
程颐、朱熹:认为“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二子独以子称。”(朱熹《论语序说》引程子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