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长安街知事

“人人皆可创作,处处皆为现场,人人都能传播。”
一段时间以来,“新大众文艺”成为热词,背景正是万千“素人”前所未有地参与到各种文艺创作之中。他们,不仅仅因为创作内容出彩而出圈,他们的创作本身,就是这个时代耀眼的文化风景之一。
“新大众文艺”何以繁荣?短期看,“井喷”源于技术门槛的降低,为所有人提供了从旁观者到创作者的便利。而长远看,大众创作要持续繁荣下去,且品质有所提升,势必需要更丰盈的精神世界、更充足的知识储备、更深入的认知理解,而为之赋能最简单的方式,恐怕就是读书。诚如工地大叔刘诗利的金句:“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
![]()
(一)
中国人自古推崇读书,无数智者先贤留下了太多经典的读书场景。孔子勤读《周易》,编缀皮条多次断开,成“韦编三绝”之典。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于青灯黄卷中沉潜多年,方成就“史家之绝唱”。诗仙李白隐居匡山,十年苦读积淀才情,引得杜甫追怀——“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再来”。大儒朱熹深究读书之法,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涵养读书自觉,源自个体认知,更有社会的“领学”“劝学”“助学”。从孔子周游列国传经授业,到唐宋书院讲学蔚然成风;从科举时代“学而优则仕”的官方引导,到“族学”“义塾”普遍兴设等民间助力,千百年来,无论战乱纷争,还是治世清明,劝学之策、支持之举,都绵延着读书向学的文脉。
读书风尚早已融入中华文化基因,成为国人价值观念与民族精神气质的一部分。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一代代人护佑读书种子播撒传承。
![]()
(二)
即便以“功利”的角度去看待读书这一传统习惯,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是成本最低的人生投资。
书籍平等地欢迎所有人,只要翻开它,任何人都能在墨香中学习技艺、拓展认知,读《孙子兵法》,懂“兵贵神速,以快制胜”之法,读《时间简史》,理解宇宙的奥妙;能穿越岁月、饱览山川,和《徐霞客游记》同行,与《山海经》共舞;可对话先贤、观照自我,读《论语》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义,看《韩非子》晓“以法治国”之智。可以说,阅读塑造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指引着其行为方式。
群体性的自我修行,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建设。一个民族,通过文字书写,表达对世界的认知、系统记录文明的脉络,进而将群体的情感共鸣、价值共识紧密联结,凝聚成统一的行为准则与精神内核。捧起书本,便是破译文字密码、承接文明基因的基本路径。
《诗经》“风雅颂”中凝聚“民为邦本”的朴素共识,唐宋诗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担当,明清小说用市井百态折射民族的生存智慧……这些镌刻在文字里的精神印记,激荡文化共鸣,让我们成为“我们”。社会大众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或主动或被动的唤醒、传承的过程。通过学习提升民众能力,拓展认知边界,提升社会的文明水准,也将进一步催生新的观点、新的创意、新的技术。
![]()
(三)
毋庸讳言,今天,“读书传统”正遭遇着冲击。
一方面,随着“读屏”时代的到来,短视频、信息流汹涌而至,人们的时间愈发碎片化。抽不出时间的无奈和静不下心的浮躁,困扰着越来越多人,读书所需的专注度和连贯性,在碎片化的生活节奏里被稀释。
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抬头。当动动手指就能知天下事、解万般惑,当人工智能“三秒成诗”“五秒成文”,读书似乎成了一件“低效”的事,深读细研更被视为笨功夫。在实用主义的考量中,形形色色的认知,正一点点消解着人们的读书热忱和动力。
读书的价值,从来不止于知识的堆砌,更在于培养能力、沉淀思想、滋养灵魂。倘若远离读书,个体极易陷入认知的狭隘闭环,在信息迷雾中迷失方向;社会则会缺失理性共识的支撑,难以孕育出深厚绵长的精神底蕴。技术流再炫目、再便捷,终究只是延伸能力的手段,是为“末”;而人类通过学习、思考、感悟所形成的独立认知、批判思维与价值判断,才是支撑我们立足时代、奔赴未来的“本”。
时代变迁的冲击下,锤炼一种沉潜的思维定力,树立一种清醒的核心认知,反而更显迫切而珍贵。让读书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用阅读滋养大众精神世界,就像混凝土之于高楼大厦,浇筑出的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稳固地基。
![]()
(四)
读书是最基本的文化建设。
北京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现代文明都市,人文荟萃、书香绕城。作为历史上文人墨客的汇聚之地,书摊书肆星罗棋布。仅“东西两场、南北两街”,就不知留下了多少大师的流连身影。“北京的高校多,图书馆多,书店多,爱读书的人也多”,更被许多文化人视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而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论,目前,北京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根据国际一般经验,这预示着文化消费已经进入扩张时代。
这些年,北京也在“书香北京”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上走在前列。强化政策扶持,用真金白银纾解书店经营困难;擦亮阅读品牌,北京十月文学月、“京华好书”等活动寓教于乐;盘活资源,“旧书新知”等活动让旧书找到新知己,在旧书中获得新知识……一套组合拳打造出文化的良性生态圈,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体验到了书香浸润的生活方式。
阅读所收获的愉悦,是虚拟世界无法提供的。着眼日益高涨且愈发多元的文化需求,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做好加法,让人与书、人与城不断走近。持续优化公共阅读空间布局,让公共图书馆、职工书屋、社区书屋等阅读场所扩容,打通全民阅读的“最后一公里”;如丰富阅读资源供给,兼顾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推出更多优质出版物;如升级数字化阅读服务,实现“人人皆可读、时时能阅读、处处有书香”。
![]()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书与人、书与城,彼此需要,相互成全。让个体以阅读丰盈自我,社会以氛围滋养阅读,城市以保障支撑阅读,更多人也必将在书香的浸润中,看到更好的自己、更广的世界、更远的未来,成就新大众文艺的“繁花时代”。
撰文:田闻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