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印度的朋友都知道,在印度军队的序列中,有许多士兵宁愿花费10分钟裹头巾,也不愿佩戴钢盔。
对此,许多人感到不解,毕竟10分钟的时间实在太过于漫长,一旦战争爆发,容易贻误战机不说,而且裹完头巾后,头部目标也会显得格外显眼,容易被集火攻击。印军士兵就不怕遭遇这种风险吗?
但其实并不是所有印军都会裹头巾,而且在这些忧虑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民族骨子里的血泪和荣光。
![]()
(锡克教士兵)
永远不剪头发的锡克族
这个民族就是印度的少数民族,锡克族,只有他们才会裹头巾。
锡克族是印度所有锡克教信徒的统称,锡克教信徒约占印度总人口的2%。
锡克教始于15世纪末,由古鲁(意思相当于中文的“尊者”)南纳克创立。
南纳克反对当时印度社会中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和宗教迫害,于是以“人人平等”作为基本教义创立新信仰,强调友爱和平、尊敬女性,认为现实生活是此生的根基,比来世更应重视当下。
![]()
(锡克教)
这样的教义吸引了许多追随者,却也因此遭到印度主流社会的歧视。
1699年,发展壮大的锡克教为了反抗歧视,提出了“5K”戒规,具体内容包括:“Kesh”(终生蓄发不剪)、“Kangh”(佩戴发梳)、“Kacch”(穿着短裤)、“Kirpan”(身佩短剑)以及“Kara”(佩戴手镯)。
从“5K”戒律来看,凡是信奉锡克教的人,终身都与理发店无缘。
![]()
(印度理发店)
曾经有记者前往印度工作时,亲眼目睹了一位解开头巾的锡克族老人。当时,记者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时,直接引用了李白的名句“白发三千丈”。
既然到了“白发三千丈”的地步,这么长的头发无疑会给生活带来不便,锡克教徒便想到用头巾包裹头发的办法——他们会将头发精心盘在头顶,再用头巾紧紧裹住,形似粽子。
这样做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头发对日常生活的干扰,又遵循了宗教戒律,还成为锡克教徒强化自我身份认同、区分于其他群体的显著标志。
![]()
(锡克教徒)
能文能武又骁勇善战
前文提到,锡克教因强烈的平等教义,与当时的印度社会格格不入;再加上其“重视现实生活”的主张,和印度主流社会“崇尚来世”的思想相悖,因此两者之间屡次爆发矛盾甚至战争。
如今锡克教信徒仅占印度总人口的2%,当年只会更加弱小。
![]()
(锡克教徒)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弱小的锡克教,又如何能在“群狼环伺”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答案很简单,靠的就是一个“打”字。
要打仗,就离不开作风过硬、骁勇善战的战士,同时也需要足智多谋、能谋善断的军师运筹帷幄。
出于这种需求,锡克教开始注重培养兼具武勇与智慧的成员。他们不仅要求信徒在身体上强健有力,能够应对各种战斗挑战,还鼓励信徒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谋略水平。
所以,锡克教徒普遍能文能武,素养极高。与彼时文盲遍地走印度主流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更是极大的加强了锡克教的凝聚力。
![]()
(锡克教徒)
因此,尽管包裹头发需要花费10分钟左右,且庞大的头巾在战场上如同“活靶子”,锡克族士兵依然坚持裹头巾。
在他们心中,这头巾不仅是一块布,更是信仰的象征、民族身份的独特标识。 既然是独特标志,那么怕还是不怕,都不重要了,
毕竟,对锡克族士兵来说,坚守信仰与民族身份,比规避 “被爆头” 的战场风险更重要,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放弃这一选择。
![]()
(美军锡克族士兵也是这样)
与此同时,印度官方也理解锡克教的特殊需求,在裹头巾这件事上给锡克士兵大开绿灯。
当然,这件事其实还有点历史渊源。
现在的印度起源于英国统治的英属印度殖民地。殖民地建立前,锡克教多次抵抗英军,给英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此殖民地建立后,英国大量招募锡克教徒参军,锡克族成为英属印度殖民地部队乃至英国本土英军的重要兵力来源。
![]()
(英军中的印度人)
后来在北非战场和意大利战场上屡立战功的英属印度殖民地第四师,就有大量锡克族士兵。 由于这些士兵的骁勇善战,英军自然也不会选择在裹头巾这件事上为难他们。
随着英国全球殖民事业的扩展,以及锡克族的大量参军,加入英军的锡克族士兵逐渐成为英军中印度人的代表,甚至成为全球诸多国家对印度人形象的主要认知。
![]()
(英军中的锡克族军人)
印度独立后,这一传统得以延续,大量锡克族人继续投身军旅,据说占比已高达三成左右,并涌现出众多高级将领。
正因如此,印度官方才会在裹头巾这件事上格外宽容。这种宽容也进一步加深了全球对“印度人普遍裹头巾”的刻板印象。
尽管事实上,裹头巾的印度人仅占印度总人口的2%。
![]()
(印军中的锡克族)
印度与锡克的博弈
不过,尽管锡克族在印度军队中的势力不小,印度官方对锡克教仍抱有较深的戒心。
毕竟,锡克族“人人平等、崇尚和平、尊重女性、信仰知识”的教义,与印度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状况始终未曾改变,印度主流社会一直都对锡克族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感。
再加上,殖民地建立前,印度主流社会就与锡克教多次爆发战争,锡克族甚至还建立过自己的国家锡克王国。
虽然锡克王国最终被英国殖民者所灭,但这段历史让印度主流社会始终难以完全信任锡克教。
![]()
(锡克教曾建立自己的国家)
上世纪80年代,印度曾派遣部队军事镇压锡克族,闯入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金庙屠杀平民,这一丑闻导致印度国内局势动荡,锡克族与印度主流社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最终,策划该行动的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也付出了被自己警卫暗杀的代价。值得一提的是,执行暗杀的警卫正是锡克族人。
![]()
(锡克教金庙)
这件事也让人颇为感叹锡克族“爱憎分明”的民族特质。
事实上,这种特质贯穿了锡克族的历史。英属印度殖民地期间,他们一方面大量加入英军,另一方面又积极策划反英起义,就是这种特质的体现。
![]()
(印度历史多次反英起义和锡克教有关系)
加入英军,是因为在已经沦为殖民地的现实面前,需要秩序和保护,英军的存在不至于让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积极策划反英起义,则源于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殖民统治的反抗,不愿屈服于英国的压迫,不愿看到印度的民族尊严被肆意践踏。
这种既务实又充满反抗精神、同时还高度爱憎分明的态度,贯穿了锡克族的整个历史,就像他们头上永远裹着的头巾那样,让他们成为整个印度最特别的存在。
![]()
(锡克教徒)
参考资料
1、新华社《印度锡克族的独特存在》 2、环球时报《《环球时报》答读者问:锡克教的规模与信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