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也看到这条评论:
![]()
只是可惜没看到原笔记,不知道这位网友是基于何种讨论背景留下了这自信满满的这段话。让我越看越觉得刺眼。
找个东航机长结婚好吗?
这当然没什么不好的啊。只是由于我们这个群体颇具话题性,所以写到这还是要提一嘴,我们能聊是基于我们都反对那种自以为是的言论:他们机长都怎样怎样,她们乘务员都怎样怎样。
以前看到这种话我还反驳几句,现在只想在心里翻白眼儿,一个字也懒得多说。
我自己身边确实有不少乘务员朋友,跟飞行员结婚,也有不少飞行员朋友,跟乘务员结了婚。
他们结婚、生育、互相支撑,生活也过得不错。
但“过得不错”,不是因为职业匹配,也不是“机长”这个身份自动带来的幸福感。
跟其他人一样,他们靠彼此的性格、理解、忍耐,以及持续不断的修补、磨合,最终成为了万家中一抹日常与烟火。
但这句话让我看的很是刺眼:最好的出路=在家当全职。网友的这句话大概率没有恶意,甚至还带着点“好心提醒”。
这就好像一个女孩,从小成绩优异,认真读书、熬夜备考,顶着压力穿过无数个疲惫的清晨和孤独的夜晚,考进了心仪的学校,扛住了实习的辛苦,撑过了职场的苛刻,一步步把自己打磨成一个自信、独立、专业的人。
终于,她成了那个在人群中发光的自己。
然后这时,有人笑着说:“行啦,别折腾了,找个机长结婚吧,这就是你最好的归宿。”
这不是一种建议,而是一种定性。是一种不假思索就替别人规划好人生的傲慢。可问题是,人家凭什么要接受这样的定性?
我们当然不会接受,任何一个拥有主见的人都不会。但既然如此,为什么这样的声音总是层出不穷?为什么总有人说得那么理直气壮、好像句句为你好,却从来不问一句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评论后半段也很“不理解”,每个月发4000是啥呀,包括买菜钱吗,如果经常去菜市场,没事下几单盒马,周末懒得做饭出去吃一顿,4000也就刚够一家三口一个月在饮食上的开销吧?
那人家不买化妆品,不看新衣服,不剪头发不社交,一切都为了这4000块钱感恩戴德的活着?
“还给交社保”又咋了。除非这4000和社保都是航空公司为机长家属买单,那另当别论。
我们不否定有人真的喜欢全职生活,也不否定飞行员愿意为家庭承担更多,但这从来不应该是一种预设,更不应该是一种“最好的出路”。
你想继续飞、想转岗、想学习、想读研、想创业、想考编……都可以。
你想结婚、想恋爱、想找个飞行员、想找个外行的人、想自己一个人过一生——都可以。
但你最好的出路,绝不应该是被人用一句话定义好的人生模板。“全职家属”不是错,“结婚回归家庭”也不是错,错的是——
社会上总有一些人,习惯于把女性的“选择”,当作“归宿”;把你的一种可能性,说成你唯一的可能性。
(真心请教在互联网冲浪如何能不遇到这种人)
所以到头来,那句“最好的归宿”,看起来像祝福,实则是捆绑——捆住你能去哪儿,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过怎样的人生。
而他们之所以敢随口说出口,是因为在很多人眼里,“空姐”三个字从来不是职业,而是一个符号、一种想象,是某种消费幻想的载体。
漂亮、温柔、最好再乖一点,听话一点,到了年纪就嫁人,不要吵闹,也不要反抗。
可能,他们不是不懂你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是从一开始,他们压根就不在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